人要一日三餐,而且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吃饭,从不担心想对吃饭的需求停止,这是为何呢?
如此简单重复不会产生麻烦的念头吗?不会因为固定重复而产生厌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人为了使生命延续下去,基因里固化了一个欲望,那就是饥饿感,饿了就要寻找饮食,而且是第一位的欲望,拼命也要满足这个天然的需求。
我写这个题目的文章都二十多天了,说心里话啊,已经麻烦啦。那为何还要不停地这下去呢?为了戒烟,为了克服心瘾,为了加持自己戒烟的决心,为了每天监督和检查自己戒烟的决心。
昨晚,与石市一位老友微信聊天,因我们都是糖尿病患者,也都是业余中医爱好者,所以不定期的要进行沟通交流。
这位王老弟,岁数比我小五六岁,但是患上糖尿病的时间比我长多啦。最近五六年里,他在自学中医理论和技法,久病成医这句话,在他身上充分显示出来。每次我们聚会面谈,一说起中医治疗来,他都会侃侃而谈,而且说的头头是道。《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我这王老弟都能大段大段背诵,不由得不让人佩服。
王老弟十几年前就职于土地局,曾任办公室主任,也是年轻的老干部。头脑聪明好使好学习,对于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理解的透彻,使用的灵活和实用。妻子曾是公立医院的西医,后来者办理了停薪留职。
我们两个人也算是共同语言很多,相同的爱好也不少,因此,当我们成为朋友的介绍人都不与我们来往了,我们还依然往来密切。无他,人性使然。
我最近戒烟后胃口大开,且食欲旺盛,有时心瘾上来不抽烟难受时,我就会用吃东西来克制想抽烟的冲动。如此一来,控制血糖值得法宝~管住嘴,就不太起作用,也不好控制了。就这个事,我与王老弟讨论了一番。
当王老弟听说我戒烟二十多天了,佩服的不得了。我们原来都是老烟友,在一起聊天时,互相递烟,吞云吐雾,也是一种之心“知音”。
我们一起谈起血糖控制不住的问题时,他同意我对血糖升高原因的判断,并且判断大概戒烟一年多以后,饮食方面就会恢复正常。到了那时候,血糖值也就能够控制住了,目前还是以尽可能的少吃和加大运动量来维持。对这样的判断,我也表示同意。
昨天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能学习宁向东教授的《管理学》课程。
霍桑实验和达克效应,其中的“霍桑实验”,是80年前在美国一个叫霍桑的工厂里所做的试验,主导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梅奥教授。为什么我要知道一个80年前的实验?因为现在很多企业出现的问题,比如员工跳楼,在管理学上我们都可以追溯到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意义非常重大,后来催生了一个人际关系学派,这个学派开枝散叶,影响了整个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的发展。
霍桑实验的第一点结论就是,企业内部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非正式的组织,这些关系和组织具有独特的权力,这些关系最后会对企业的生产率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霍桑试验做的另外一个工作是,他们在三年半的时间里访谈了20000名员工,结果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如果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及时得到排解,他们的生产率是会提升的;反之,就会下降。
要学以致用啊,当今全社会的企业家们,有多少人懂得当初的资本家们,是如何研究管理企业的理论和实践的呢?
至于说‘’达克效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我感觉良好”、“无知者无畏”,或者“自视甚高”。
而在学术上,“达克效应”的定义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较高的人,则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达克效应是由两位学者发现的,一位叫邓宁,他的英文名是D打头,还有另外一个学者的名字是K打头,所以大家就把D和K放在一起翻译成“达克效应”。
管理学本来感觉枯燥无味,可是经过宁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学习起来,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听起来是津津有味。
宁教授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资深教授,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管理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研究出很多前沿技术和结论。他在课程中告知我们,若想学好管理学,与之配套的兄弟姐妹课程也要学习,这些学科有:经济学、心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和脑科学等相关学科。
看来想学好一门管理学课程,并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学以致用,还旁涉如此多的学科,学起来也非一件易事。
但是,既然选择了学习目标,就应该心无旁骛的坚持下去,有‘’板凳坐的十年冷‘’的决心,定会有所成就。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不再赘言。
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初三,是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