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着是美丽的
范国强
最近看到一篇褒扬孝道的好文章,心中感到特别温暖。这篇文章登载在《当代老年》杂志2016年第3期,是属于一年前的旧文了,篇名为《百岁老人和她的6个孝顺儿女》。文章中提到的这位老人名叫王绪英,浙江省桐庐县人。其老伴于1993年去世,当时她已80多岁了。六个儿女为了陪伴和照顾好老母亲,不让老母亲在风烛残年形单影只,从此便启动了为年迈母亲的“保驾护航”之旅。他们六个儿女轮流值班守护,看来是受到现代企业岗位责任制度的启发。
他们为老母亲的“保驾护航”行动有几点是很令我感动的:一是集体自觉。六个儿女不是一个或两个儿女在行孝,而是个个争先恐后。无论轮到谁当班月份,几乎24小时都陪在母亲身边。每个儿女都希望母亲在自己身边的日子健康多一点,快乐多一点,生怕在自己照顾的时候有个闪失;二是无微不至。老母亲行动不便,只要母亲一动身,就赶去搀扶,生怕摔着或碰着。老母亲没有牙齿,吃饭要软,吃菜要烂,他们买菜做饭都很注意。老母亲便秘,儿女们有时还要帮忙“抠”。一旦头疼脑热,急急忙忙送医院。就连晚上睡觉也要竖起耳朵,听着老母亲房间有什么声响;三是奉亲欢喜。为了让老母亲高兴,儿女们基本上每月都要安排家庭聚会:3月份儿女们要聚在一起为老人过生日,每个儿女的生日也要聚在一起庆贺,感谢老人的养育之恩,而老人自然是“贵宾”。而每个月的月底是侍奉老母的“交接日”,大家肯定也要相约聚会。就这样,几乎每月都有“喜事”请老母亲参加;四是持之以恒。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却默默坚持了二十多年。他们“保驾护航”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是要让老母亲活过100岁。这个目标达到以后,又制定第二目标,即让老母亲活过105岁。现在,他们又开始向第三目标进发,争取让老母亲活过110岁。
这六个儿女的行孝是默默做着的,不虚张声势,不矫揉做作,他们的行孝里有一种自然淳朴善良诚实的美。他们在行孝着,同时也在快乐着。
我从来不认为《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唱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会是我们社会的普遍现象,在我们这个以孝治天下的古老国度里,孝顺儿女历朝历代都占多,但很少有像王绪英的六个儿女这样的行孝能够震撼我的心灵。我们知道,老人的长寿,一要身体健康,二要精神快乐。前者着重于生理上,后者着重于心理上。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孝顺老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照顾,二是精神的赡养。知易行难,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做到其中某一点并不难,但要两方面同时都做到就不容易。但王绪英的儿女们却做到了。他们把行孝做到了极致,把孝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王绪英的儿女们把能在母亲面前尽孝,自己满头白发了还可以大声地喊娘,视为是他们最大的福分。“我虽然已80多岁了,但只要有老娘在,我就不敢老!”王绪英大儿子的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只要有老娘在,我就不敢老!”不敢老,才有去行孝的本钱,才能将行孝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把行孝变成为一场马拉松接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群儿女下意识地形成为一支为老母亲健康长寿“保驾护航”的精英团队,而在这漫长的马拉松历程中,这群平凡儿女们的精神境界也因为孝道更得到了升华。
我们的古人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但如何去孝?如何让老人在儿女的行孝中感到快乐,和儿女们如何在行孝过程中也感到快乐?这里面却大有学问。我很欣赏“精神赡养”这个名词,我认为这“孝”里似应将“精神赡养”列为之先,而“精神赡养”又应如曾国藩所言“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老人在“精神赡养”方面往往比身体照顾方面似乎更显得重要和迫切。有的老人得抑郁症或老年痴呆之类疾病,多半是因为心理上即精神上出了问题。而一旦老人精神上出现问题,身边亲人如不能及时帮助对症下药地治疗,接下来就必将是身体的很快崩溃,又何谈能够健康长寿呢?我们有许多做子女的往往忽视了这“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的要义,看似他们很孝顺老人,平素不忘给老人买这买那,逢年过节也不忘看望,还帮老人洗脚。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老人精神上高兴。表现在对老人颐指气使,动辄指责,与老人顶嘴,给老人气受。使老人成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动手打手,动脚打脚,老人不敢讲话,只能把气憋在心里。这样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又怎么可能求得身体上的健康长寿呢?
行孝是门学问,并非人人都懂。我现在虽然初懂,但却为时已晚。这是我终身的遗憾。有则微信在手机上广为流传:这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不能等,二是行孝不能等。何以行孝不能等?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而一旦当你恍然醒悟到想行孝时,可能父母已经不在了。
年轻的人们,你们要记住这句话:行孝着是美丽的。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