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一线教师,要大胆规划属于自己的课程。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可以在公开课舞台熠熠闪光,也可以写论文成就自己,还可以经营好班级,成为出色的班主任……而做属于自己的小课程,可能是见效最慢的,但也许是最可能做成功的。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持续朝一个方向走,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就像图画书《犟龟》里的那只小乌龟一样,“只要向前,总会遇到庆典”。课程建设路上,我们要像树一样活着。一世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专注课程,成为大树,应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和姿态。

“新课程”的内在要义: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概念“丛林”: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大单元、主题式、跨学科、综合化、实践性等。

历次课程改革最怕两件事:一是怕课堂不变,二是怕中高考不变。此两怕导致教师也就不变。

“新课程”首先是对教师的挑战:

1、教育观念挑战(知识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2、课程内容挑战(课程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学科实践)。3、教学角色挑战(角色调整与地位平衡、权力与权利关系)。4、评价体系挑战(从关注知识点到素养导向,评价整体性全面性)。

“新课程”需要“新课堂”,从“课改”到“改课”:课程与课堂的关联。

逻辑路线:改革课程一改变课堂一改善学习。

课改的核心原则: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学习促教学。

“学生”和“学习”才是教学的关键词。

探讨教学问题,一定要从“学习”二字出发,也可以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维持、唤醒、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有了真正的学习,才会有教学意义的发生。

人类教学演变进程:从“我教你”到“跟我学”再到“我们一起学”

二、课堂为何改?

我们的课堂怎么了?“课堂”为什么成为课改的焦点?

我们为了“改课”不断在做各种努力(眼花缭乱的“课”)

为何要改课?

因为课堂事关着学生的知识、学习、生命和人生。

课堂与知识,课堂与生命,课堂与人生,课堂与学习。

     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重视学习的价值;关注学习的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学习的发生;支持学习的行动。

     更需要明白:教了不等于学了;教会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会学;会学不等于终身愿学能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