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这部剧就是一个全职太太从失婚到成长逆袭,最后再重新获得爱情的故事。电视剧看看热闹一下就完了,千万不要太较真。罗子君的故事只是理想化的。在现实生活中,你没有离了婚还给你很多抚养费的前夫,你也没有唐晶那样的闺蜜,更加找不到无所不能又对你无私付出的贺涵。我们自己也不是依旧貌美如花,身上有的是岁月的痕迹。所以电视看完了,该干嘛干嘛,下半生的幸福还是得靠自己好好努力。
当然吐槽归吐槽,感想还是有的。此剧给我最大的感慨应该是在婚后生活的认知上面,全剧也是从这个转折点展开的。罗子君已被生活的奢侈迷了眼,迷了方向,一心只知道扑在丈夫的小天地里。她除了消费没有多余的兴趣爱好,更加谈不上思想的升华,种种原因导致她失婚也不冤枉。很多朋友都说罗子君是因为没有工作和陈俊生之间产生了差异,所以才会被处处不如她的凌玲抢了丈夫。但是那又怪谁呢,谁叫她自己没工作,创造不了价值。对于他们的这一看法我既同意也不同意。
同意的是罗子君在这段婚姻里没有活出自我。不同意的是,工作是可以创造价值,但是不是只有工作才能创造价值的。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的工作是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那么它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农名通过辛勤劳作生产出粮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建筑工人辛苦作业为城市建造出一砖一瓦,为人民的居住环境做出贡献;画家用自己的作品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科学家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可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的成果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而各行各业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那么同在婚姻中的两个人是不是要更加携手呢?不管双方的劳动方向在哪处,总归是付出了辛苦有了劳动,为经营好婚姻也是作出了贡献的。这也算是体现价值的一种方式。
得成比目何辞死,只做鸳鸯不羡仙。这大概是天下痴男怨女的心声,刚走进围城的夫妻可能也会有此美好的憧憬。不是有句话说过,生活不是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下的苟且。同样‘才子佳人’也是柴米夫妻,虽然是祝福但也是生活赤裸裸的真相。
蒋英是一位面容秀美气质非凡的女子,二十八岁时嫁给了钱学森,此后风雨相伴六十多年。当然也有人说他们门当户对,又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能够相守那么多年自然不成问题。
对于钱学森‘隔三岔五’的失踪蒋英也是慢慢习惯的,但是在习惯之前她并没有抱怨,而是在家里操持家务,烧饭洗衣带孩子,同时也坚持自己的爱好——弹奏钢琴曲。可以说她为他收敛了所有的风采。正是因为有了蒋英在家庭上的付出,钱学森才能一心一意地开展他的科研工作。当然蒋英的付出也得到了钱学森的回报和感激,他还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上感谢了蒋英给予他理解和支持。的确这一路都是她默默地站在他身边,给她以音乐的陪伴和灵魂的共鸣。
夫妻本是同林鸟,燕燕于飞总相随。婚姻不是只有爱情,也有柴米油盐的融合。
容貌只是一时的,内涵却是一辈子的,聪明的女人懂得利用婚姻来提升自己的内涵。比如潘素她不但没有贬值成黄脸婆,反而成就了一代才女的名声。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这是张伯驹写给潘素的诗,他是个写诗的好手,更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遇到潘素之前他已娶过两任妻子,最后均以离婚收场。潘素出身风尘,初见时张伯驹对她一见钟情,惊为天人。这两人英雄惜英雄,怪人爱怪人,结婚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婚后的潘素能成就才女的名声,虽然其中不缺名师的教导,但更多的还是她自身努力的成果。如果潘素在嫁给张伯驹后只知道享受富贵带来的安逸与奢靡,不注重自身内涵提升的话,那么被弃也是迟早的份,还谈何相守白头,痴缠一生。
好的婚姻是彼此成全。她也许不够好,没关系他细心呵护如温室养花,免她惊,免她忧,免她流离,免她一世孤苦。他不够好,没关系,妾已将身嫁与,纵被休,不言羞。夫妻本一体,荣辱两相关,这样的婚姻才是上乘,投桃报李,仿佛是一场春雨,润物无声,花满天下。
我有一个闺蜜也是一名家庭主妇,可是我并不觉得她这样有什么不好,她注重家庭,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着生活,享受着生活。她的付出她的另一半能够看到,并且也给予了肯定。不正是那一句:夫妻荣辱两相关,相互扶持,风雨共进。
反观罗子君,如果她在婚姻中能够提升自我涵养、休养身心,气象从容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用心教导儿子,营造家庭的温馨氛围,给丈夫一个暖心的归宿,陈俊生还会跟她离婚?他要的不过是一个心灵的慰藉和让他拥有前进的动力而已。
对家庭的付出对生活的热爱,提升自我涵养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内心淡定从容的女子总会想办法把生活过成诗,她们给生活种下什么种子,生活就会回应她们什么果实。她们不论工作与否都会让光芒在自己的身上绽放。
余老诗写作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