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宁(1301~1370)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奉使安南,还,卒于道。
据历史记载元大德五年(1301)张以宁出生于古田一个世宦家庭。其祖、父都当过地方高官,并皆以持廉守正、不敛钱财著称。因此,其家境一直并不富裕,且因家口众多,生活还略显拮据。张以宁“天赋神采”,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并极具正义感和过人胆识。八岁时,曾只身前往古田县衙公堂,为伯父冤案与达鲁花赤(即县尹)木薛展开讼辩,并赋《琴堂诗》,引证详赅,使县尹折服,当堂释放其伯父。
延佑二年(1315年),张以宁前往宁德,受学于闽东理学名士韩信同,成为朱熹第四代嫡传弟子。张以宁深受儒家理学影响,立志于“兼济天下”。他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学习,生活却极为俭朴。韩信同称赞其“忧道不忧贫”,并给他起学字曰“志道”。
泰定四年(1327),张以宁中进士,授浙江黄岩州判官。当时,黄岩一带海寇与本地恶霸相勾结,活动猖獗,杀人越货,无法无天,官府不能治,致使民心大乱。前任州判岑士贵因惩治恶霸而遭投毒遇害,邑官皆惊悚。张以宁在上任途中,即遭匿名信恐吓,要他放弃剿寇。张以宁不畏海寇威胁,扶岑士贵灵柩发誓,要擒尽海寇。贼寇闻风又改用巨礼请乡绅行贿,张以宁怒斥曰:“不义而富且贵,浮云耳,吾岂受之?”
张以宁不畏威逼不为利诱,坚决组织民众对海寇进行清剿。他以一介儒生,持刀上马,身先士卒,巧设潜伏妙计,大挫海寇。此后,地方得以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张以宁受到当地民众的敬仰和朝廷的高度评价。张以宁在黄岩任上因刚正不阿,触犯豪门,莅任不久即被罢官。此后流落江淮之间达十年之久。
至元二年(1336),张以宁继升扬州路真州六合县尹。在任期间,他勤政廉洁,察民情,恤民生,免课税,“有惠政及民”,很快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张以宁的家庭负担沉重,一家十几口人,只靠其有限的薪俸勉强应付,度日维艰。然而,他为官严于自律,从不生贪念,不收受钱财。他常告诫属下说:“古人有戒,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汝等当从之。”同年冬,张以宁因家母陈氏病故,解官丁忧。因其一向清廉,家用贫乏,故买不起与家母体形相配的棺材,只用了一口廉价的小棺,无法做足乡土例行的丧葬礼数厚葬家母,曾一度被乡人和宗亲误以为不孝。
至正九年(1349年),张以宁被征国子监助教,后历任博士、祭酒,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授中奉大夫。张以宁在元大都为官二十年,颇有政声。他重义轻利,不营私财,仓里经常空空如也,以致家人有时难免挨饿受冻。但他却常以徐君挂剑自勉,时人莫不称道。明洪武二年(1369)六月,张以宁受皇命为钦差大臣,携典簿牛谅,前往交州封陈日煃为安南(今越南,时为中国藩属)国王。明太祖对此次出使寄予厚望,他对张以宁说:“安南自古为我邦属地,然元朝连征而不服,实顽蛮也。今交州来表,诚为转机,朕命卿使封之,必不辱使命耳。
十月末,张以宁等至边境珥江。时陈日煃病卒,其侄陈日熞嗣位,代掌国事,遣其臣阮汝亮赍重金厚礼欲送张以宁,乞讨诏印。张以宁义正辞严,断然拒绝重礼,坚决不授诏印,亦不过珥江。他要求安南国依例举丧,并按中国礼仪服丧三年,行稽、顿首之礼,陈日熞答应了。张以宁写了奏信,派牛谅回京,向明朝廷请示,自己则忠于职守,以风烛残年之躯,滞留珥江候旨达半年之久。洪武三年(1370)正月,牛谅等回京,将张以宁信呈奏。太祖“再三览之,喜不自胜”,对张以宁出使而知权变,不辱使命,甚为欣赏,称张以宁为自己“思慕”十数年未得的“贤臣”,并多有赞辞。遂下封新安南国王诏,并题御诗赐赠以宁,极尽赞赏、爱怜与思念之意。张以宁在安南完成了几项重大使命:一是确定中国对安南的宗主国地位,建立两国和睦邻的友好关系;二是向安南传授中国的礼仪,传播中华文明;三是不接受安南国的馈赠,体现中国使节的清廉形象。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雷菲云宁文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