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是大儿游泳俱乐部的训练时间。通常情况老公会带他在社区中心的体育馆先训练篮球(大儿最喜欢的运动),之后就留他在同一个社区中心参加游泳训练。昨日,同往常一样,爷俩儿高兴地拿着东西离家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公自己开车回来了。我没感觉有什么异样。我压根儿没注意到的是:当时的时间比大儿游泳训练开始的时间早半个多小时。过了十几分钟,有人敲门,居然是大儿!气鼓鼓地站在门口,委屈、愤怒,眼中含着眼泪,对开门的老公喊道:“我不游泳了!”。
我一看这种情况,大致就能猜出来是怎么一回事。很多时候,老公带大儿训练篮球,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也不怎么讲究说话方式,往往弄得俩人不高兴。估计爷俩儿又因为打篮球的事儿闹别扭,老公就自己开车回来了。尽管是在同一个地点,然而当时距离游泳开始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孩子就自己背着包,走路回来了(还要过一个繁忙路口!)
我赶紧让大儿进来(老公自动退下,我和老公的规矩是:一人与孩子闹僵,另一人就出来安抚局面。绝不能俩人同时与孩子进入紧张局势)。问了一下大儿,果真是这样,我觉得老公是有点过分:指望这么大的一个孩子在和大人闹别扭的情况下,自己留在社区中心等半个多小时参加游泳训练,要求有点过高了了!大儿委屈地朝我哭诉一番,我附和着。这时距离游泳还有十来分钟的时间,孩子说:我肚子也饿了,我今天不游泳了!(已经是晚饭时间了,走之前确实也没吃点东西),
我问孩子要不要吃点东西。至于游泳的事,我心想不游就不游了吧!顾不上了。这其实是我这些年在跟孩子一次次的冲突之中发生的一个转变。我自己做事一贯很自律、很励志。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很坚定地回答:不行!而如今,我却打心眼儿里觉得摆在眼前的孩子是最重要的。励志、自律、坚持等等,压根就没动这念头!之前坚持”励志教育”的心态往往是:说不游就不游了,这哪行?!担心今后孩子没有毅力,遇到困难就放弃等等之类空想的恐惧。暂且不说这空想的恐惧是不是杞人忧天,就眼前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先解决心情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都可以次之。
我又问孩子要不要自己拿本喜欢的书(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书,他喜欢的都是孩子中流行的好玩儿的书),舒舒服服地“享受”一会儿去?这也是平时我和孩子们一再强调的(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生气、沮丧、难过的时候,首先要想的是做点什么,犒劳自己一下,干点让自己高兴的事儿再说!一般情况,小宝的做法是:哭着上楼,把卧室门锁上,过一会儿就没声了,蒙头睡大觉了;大儿一般会找本书看。这次,他没选看书,而是到车库去又拿锯,又拿刀的,去雕刻一个未完成的手工去了。
于是我就忙别的事情去了。过了一会儿,老公过来找我,让我送大儿去游泳,说:“怎么随便又不游了呢!”。无奈之下,我跑去车库问大儿,要不要带点饼干路上吃,我送他游泳去。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尽管他嘴里还嘟囔埋怨爸爸对他不好(mean),他居然答应了。之后游泳回来就又说又笑,恢复常态了!
看来很多时候,我们真得抑制住自己“励志教育”的冲动,心情解决了,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哈!当然,本文针对的是像我这种情况:过往的养育风格一直有些偏向“坚定”有余(讲原则,态度坚硬,用脑思考,理性),“和善”不足(不注重孩子的感受,不用心体会孩子的感觉和体会,不注重与孩子心与心的连接)。如果您的养育风格正好相反,那就不适用了。如何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而不是过度坚定或者过度和善,则会是我要一直要做的功课。
P.S. ---最近读到一位藤校妈妈关于抑郁症的分享,也谈到父母对孩子“励志教育”的时机问题,我非常赞同。她举得例子是:上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的孩子有时候跟父母表示要放弃什么,往往不是孩子不努力。常见的原因有二:一是一直很努力的孩子在拼搏了多年之后,会反思自己之前努力的方向究竟是不是发自内心想要的,还是活在了别人梦想之中?于是想慢下来,停一停;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孩子真的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很绝望。想要歇歇,或者放弃。这位妈妈的建议是:这个时候,当父母的千万不要再“励志教育”了!父母这儿应该是孩子可以安全地脱去“优秀”,“坚强”这些外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