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5年10月13日 2个小时
阅读书本:《学习的革命》 上海三联书店
阅读目标:工作上,学习如何打破常规,提出奇妙的创意;家庭上,学习如何一开始就正确地培养一个拥有健康大脑和善于利用大脑来学习的孩子,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好孩子从出生至8岁的黄金智能发展时期。
阅读方法:基础阅读+分析阅读
阅读数量:P157-P249
读书笔记:
(1)在提出十二个绝妙创意步骤之前,我注意到了作者开篇就强调了一个观点“思想可以改变世界,一个新想法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注于新的组合”,为了表明此观点作者轻描淡写又如数家珍般列举了大量例子。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对创意认识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一直以为所谓创意就是要提出世界上原本没有或者稀有的东西。
(2)我把十二个创意步骤依次归结为二十四个字:问题--结果--材料--模式--领域--组合--感官--酝酿--放松--睡眠--突现--检视。要提出创意,首先要界定问题是什么,然后就是你对这个问题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想清楚明确的目标,想清楚这两个步骤然后就是去收集与此所有的相关资料。等这些都准备完毕后,想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你还得需找新的突破点,打破原有的模式,走出自己领域,放弃自己领域形成的先入之见,不断地到陌生的领域去探索和交流,从而获得各种各样新的组合。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自己各感官,发散性思考,在纵深上深挖洞在横向上广撒网,并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让这些都进入脑中慢慢酝酿,酝酿时尽量把大脑放松至重新开始工作的状态,让这些作为深层次的记忆带进睡眠中让潜意识帮我们思考,直至灵感突现。灵感出现后,再一个个认真地检视和检验它们的可行之处。
我一直以为新的想法是绞尽脑汁而得来的,因此一直在原来的路上来回思考、琢磨,虽然偶有发现,但是都是难脱自身领域和见识的局限。其实,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既不懂得跳出原来的模式和领域,又不懂得如何利用大脑多角度酝酿和思考,也没有明白偶尔一次灵感突现原来是来自于大脑的深层次潜意识的辅助思考,把创意的发现看作是运气的灵感,这样怎么可能打破常规,得出新的创意组合呢?
在这一章,作者还举例了获得创意几个发散思考方法,例如“把它加倍、减半、扩展、弄干、切开、拉长”、“你拿什么替代?”、“怎么改进?”、“你能减少、逆转或消除什么?”、“你能创造什么新的方式”等等,随手所举的例子异常灵活、思维跳跃突变之快令我自愧不如。
(3)第六章讲述新妈妈如何生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详述了怀孕之前、怀孕之中的饮食和注意事项。尤其指出了抽烟、喝酒和毒品对胎儿大脑的伤害,以及胎儿大脑发育所必需的特殊脂肪。作者最后指出了成功的教育方案必定是兼顾孩子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注重需营养及运动对大脑发育的重要性,也要注重按照婴儿大脑神经发育顺序及时做相应的知识引导教育。
(4)第七章讲述的是孩子的关键八年教育。开篇两个大字体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六年磨灭他们的天资”、“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我想到很多人不但没有意识到我们生来就拥有了一个如其神奇和强大的大脑,还无知地摧残和伤害她,把一个个本来潜力无限的大脑关进了单调枯燥的小篮子里。我相信,包括父母和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室就是自然大课堂,最近启蒙导师就是父母,可是很多父母在她学习力以及大脑发育最旺盛的时间里却扮演了一个失败的严厉的监狱看守者的角色。不懂得爬行对于孩子左右脑神经发育的重要作用不说,还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任何一次活动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为孩子准备的世界都是清一色的暖色彩,殊不知孩子更需要鲜艳斑驳的世界。喂给孩子一直都是市面上所谓品牌最大的奶粉,却不知孩子更需要奶水以及多样的果汁来调和自己味觉神经发育。不懂得利用大自然课堂教育孩子形形色色的有图有名字的形象知识,却强迫孩子独自在家里背一个个枯燥抽象词语。人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不知道自己在摧残孩子。不懂得娱乐学习、快乐学习也就罢了,还偶尔给孩子来几句呵斥。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乐趣的过程,在学校里也应该继续同样的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这才是高效学习、快乐学习的正确道路。无奈,不了解的人太多,作为启蒙的父母尤其如此。有的国家明白这一点,知道父母、孩子以及学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及时推行了父母教育、孩子引导、社区协助,尽量让孩子在最初的黄金八年获得最好的成长。但由于资金、体制等种种原因,我们国家尚且不见此类规划,更不用谈实践和行动。
幸好我读了这一章,多少明白了一点,在感叹父母无知的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合格优秀的父母。
(5)读书心得:读这三章前,我把主要标题和目录理解和记下了,因此对读的内容有个大概理解,读到某一段就知道作者在围绕哪个观点展开的,所以今天就不至于像昨天一样云里雾里了。我也遍读边思考,作者在说什么?我碰到过吗?我该怎么解决?偶尔有一两个这种主观想法的带动,我感觉我不再是被动的读书,我模模糊糊知道自己好像是在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而读书。或许这就是主动索取主动读书的奥妙吧,希望自己继续加油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