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萧望之是麒麟阁功臣,也是宣帝留给元帝社稷之臣,因为人正直,和内侍外戚不和。有一次佞臣设计诬告,元帝可其奏,可却不知道这会让萧望之下狱。元帝对萧望之还是敬服的,待知道了,也只是责骂下那些佞臣。而他们一说,陛下新登基,没有布化什么德,却先把自己老师验治了,说出去不好听。而且既然九卿大夫都知道,就应该就错罢免。而元帝也听从。后面又有一次诬陷萧望之,要把他下狱。元帝说太傅素来刚直,不会就吏的。而佞臣说萧望之犯的不过些言语小罪,人命至重,只是惩戒下,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而元帝也听。于是萧望之不愿受辱,喝毒酒自杀。--司马光说元帝易欺难悟。有些事三言两语被被人糊弄过去了。其实第一次更该责怪宣帝,明显元帝上位前没有上岗实习过,估计对政治也没有什么兴趣,给人定罪了,却不知道会下狱。与何不食肉糜有何分别?另感慨便是古往今来尸位素餐者不绝,而一久,所谓上层者,已是朽物,下面精英不愿屈服,优胜劣汰,自然好似有规律隔两三百年便要革命,重新洗牌。
2 汉重天人感应,喜言灾异。元帝在位多灾异,而刘更生害怕汉室被內幸外戚等小人倾危,竟想借这些自然现象来治石显等人罪--贾捐之也厌恶石显,却和杨兴朋比誉显,想借此获得实权,从长谋划。却不料言语泄露,被石显告知元帝,贾捐之弃市。司马光说:“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胜,况以邪攻邪,其能免乎”。还有一点,以往诛小人,要依赖明君,现在有媒体舆论,似乎好一些,可以权谋利的小人,还是太依赖他们“上级”的英明,和他们神仙打架。
3 永光二年,二月赦天下,六月又赦天下。匡衡上疏说:“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司马光引荀悦论:“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像历暴秦的汉初,汉武帝重用酷吏后,后汉光武帝时,这样天下疾苦,生存艰难,不止冤假错案多,民犯法也有被逼的。而太平之世频频赦天下,只会让民生更苦。--后世承业,袭而不革。这就是身边没有真君子,多小人的后果,也会造成君主好大喜功,只务些皮毛,拾些牙慧,还洋洋得意。不过元帝却是简约柔弱之人,不过幸运在宣帝刚中兴,不至于做亡国之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