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被讨厌的勇气。谁会想被讨厌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喜欢。我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认识这些人,也不知道阿德勒的主张,只是觉得书名很有意思,便读下去了。这本书是以两位主角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和辩论,逐渐引人深思。有时候似乎我就是那位和哲人对弈的青年,探讨哲学、思考心理。
内容:
我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几乎时常是深思状态。独自一人时,总会不自觉的进入哲人和青年的世界,反复思考他们的话题和见解。
1、“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书中一开始哲人的主张就令我深思,他向青年提出一个观点:“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所谓心理创伤学说是原因论的典型,而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地否定原因论观点:“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相对的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心灵过去受到的伤害是不幸的罪魁祸首。我的理解是,遭遇的不幸是客观因素,自己怎么定义不幸对自己的影响是主观因素。
2、你是“你”就可以了
我们总会有羡慕别人的时候,比如羡慕受欢迎的同学,羡慕她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羡慕成绩好的朋友,每次考试总能名列前茅;甚至羡慕那些家境比我们好的人,羡慕他们能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去享受更好的生活。有时候看着自己羡慕的人,不免有一种想法:“如果我是他就好了……”。会出现这种想法是因为有一定的自卑因素,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想成为别人。有时候这种心理能够激发我们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也可能一直欲求不满,深陷入自卑的情绪之中。阿德勒强调:“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对于客观的东西,也许我们不如别人漂亮、家境不如别人好,我们依然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发展自己。
3、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是社会性群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社交。如今我们发现了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交回避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便利的、半匿名化的网络社交能使原本害羞的我们在网上更放得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免去了很多面对面交流尴尬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生活的便利,使得人们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太多的相互帮助。小时候家里做饭盐没了,来不及去街上买,我们就必须去找隔壁邻居借。而如今你只需要打开手机,点个急送外卖,不到半个小时就能拿到,不需要求助任何人。但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有社交焦虑的情况存在。“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要在社交中放平心态,接纳自己,不比较不抱怨,也许社交烦恼会少很多。
结尾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比较深的,这本书贯穿着哲学和心理学的探讨和思考,是一餐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本书像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后续我又收集了很多阿德勒的书,打算进一步阅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