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幸担任了广东两所高校的职业规划大赛的评委。从审阅参赛作品开始,便感觉现在的孩子挺厉害的,基本上一份作品涵盖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计划与路径和自我监督,可以说是海陆空全方位地考虑到了。不错,这个时候,估计有人会说:切,套路!然而,通过这些套路,让自己思考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是不错的。
只是,针对于比赛所呈现给我的资料、现场展示和情景模拟,我想说:孩子,职业规划应该这样做。
有效的自我认知
作品中,所有选手都做了自我认知,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各种的测试,而得出来的报告是标准化的字眼,好像很科学。然而,其实大家都忽略了测评报告有效解读。
孩子们基本上都在网上进行职业兴趣和职业个性的测评,然后就把测评报告中的文字一字不落地拷贝到自己的报告里,但是,孩子,你真的明白测评报告的含义吗?测评可以做,关键是报告的解读。这里的解读不是自己看文字,而是由受过该测试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沟通讲解。正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否则,这种所谓自我认知的探索也只是做了动作,但不到位,自然起不到其应有的效果。
举个例子,有位选手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中得出的代码是ISE,用通俗的话来说,他会比较喜欢做些需要做研究分析的工作,同时也愿意在工作中与人交往,可能对怎样赚钱也感兴趣,这个选手的职业目标是人力资源,他的代码和职业选择并不矛盾。然而,他希望从人力资源的招聘领域切入,那么,问题就来了。企业做招聘的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很愿意很喜欢与人沟通的人,所以首代码为S(注重人际交往)会更好;另外企业的招聘人员是企业的门面,应聘人员会通过这个人来感知这个企业,所以一般都选些面容看上去和蔼可亲的人,就像寺庙里的弥勒佛。而这个选手的长相其实挺符合他的职业兴趣的,就是说,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在后台做数据研究的人。我这样分析并不是说,他一定不能做招聘,只是他会比较痛苦而已。因为他要装,能装一天、两天,但装上个半年、一年估计他就觉得他不适合做人力资源了。但实际上,他还是可以选择人力资源作为他的职业的,只不过从薪酬绩效入手,会让他得心应手得多。当这方面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没准他就可以通达到其他的方向了。
所以,做了测评之后,请找专业人士做报告解读。同时,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因此测评报告仅供参考,不要完全依赖。
聚焦的职业世界探索
在所有的参赛作品中,仅有一两个同学能够对自己的目标职业世界做聚焦深入式的探索,其他的普遍都做得大而全却不聚焦。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行业中的从业人士做职业访谈,除了要了解该行业(职业)光鲜亮丽的一面,关键要了解苦逼的一面,看清楚它的素颜照。如果衡量过,还是要毅然进入,那恭喜你,你找到了真爱!起码,现阶段是。
虽然说,行业职业的发展会受外界的种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要进入的初期,真的没有必要把信息收集得那么的大而全。只收集不分析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你不过是想应聘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招聘专员,那么我国的GDP增长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还不如去聚焦地看看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行业的细分是怎样的,对你所要应聘的岗位有什么要求。
由此,做外部职业世界的探索,适宜切口小而深,这样更容易直达核心。毕竟,做外部职业世界的探索也是需要耗费探索者的能量的,能量足够自然是好,然而能量不够足的却是大多数。
讲了那么久的职业规划,其实职业规划是什么鬼? 我认为所谓的职业规划,并不是让你制定详尽的计划,执行到底,而应该是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对未来的掌控能力。因为,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自己有足够的掌控能力,才能让自己发现更多的可能;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当变化来临的时候,才能优雅地面对。想想一些你心中的成功人士,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