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写作,说一些我对写作的看法,可能会跟大家的认知有些区别,但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我觉得写作是最没有技巧可言的,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作。
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写作一定要注意首尾呼应。
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任何毛病,但过中暗示着很大的笼统性和标准性。
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种标准的弊端,每次写作文的时候,为了达到老师说的首尾呼应,我都要事先想好作文的大纲,比如开头要有所悟,中间再列序证明,结尾再点回开头。
对一个事例,哪怕自己是毫无观点的,也要写出观点来,而且字数要够。
结果写出来的文字要么虚情假意,要么全是套语。一旦写些别的内容,不在题目范围内便是思想不正确,没有正能量。
如果现在让我看回以前写的作文,我会觉得特别的幼稚。因为它太过于模式化和标准化了。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写小说,我觉得不应该在乎首尾呼应,不应该在乎字数够不够,它跟讲话一个道理,讲究的是点到为止。只要能够把一个观点或一个故事用最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好的文字。如果硬是要在结尾点缀一下开头,会有种别扭不自然的感觉。
所以平时看到一些同学写日记或者写情书,文笔先不说,他们的文字是不错的,因为它们有情怀,有温度,而不是像大部分作文那样文字显得冷冰冰。
以前我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很有体会,它主要讲到八点改良: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些指导对于现在写作仍有借鉴意义。就是写作时要有内容,不要无病呻吟,不用套言套语,不讲究写作技巧等等。
这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写作有两点最重要,一是文笔,二是情怀,好的文笔能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好的情怀会让人萌发情感。
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写作就是写自己,好的作者会把自己的三观和气味等投入文字当中。读者再通过文字去了解写作者,所以古人有句话说文品如人品,就是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看出你这个人的品行,这也是文字的一个功能。
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我也是刚刚开始写作。
根据我这些年的阅读,我知道怎样的文字是好的文字,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些建议,因为我也是这样做的,可以一起共勉共进步:
一,对于初次写作的人,千万不要听信太多的写作技巧,否则很容易被写作标准套牢,以后的写作基本都是一个路数,很难被打破。
二,在把句子写通顺以后,最好模仿你最喜欢的一位作者的风格,去认认真真写一些文章。等到自己练熟练了以后,再去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三,如果文章写得还是不好,一是你的书看得还不够,二是你训练得还不足。
没有所谓的横空出世和一夜成名,因为所谓的横空出世者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从泥地里爬上舞台的,你看不到不代表人家没经历过。
四,好作者可以教出来,但教不出好作家。所以平时有时间学习写作技巧,不如多看几本书,从书本中吸收知识,再运用到文章中自然就出色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这就是我从各个名家名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我现在写作的态度和方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简书应该是一个年轻写作者的汇集地,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中国文学在民国时期有过一段兴起,出了一批不错的作品。毛朝又处于沉睡期。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又大热起来,随后慢慢降温,现在又随着网络和市场慢慢兴起。所以,现在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目前中国的写作平台是足够的,根据25个网络平台统计,仅仅就网络写手来说,就有1400万人,也就是每一百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位写作者。这么大的写作群体,如果没有出色的写作功力和文字特色,很难从中脱颖而出。但如果你有才,总会被伯乐发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位同样爱阅读的同学和我聊到,他有个同学用了很长时间写了一部小说,有几十万字吧,然后被人买断了版权,可是才获得几百块的稿费,当时我听到后感到很唏嘘,觉得他的付出与收获太不成正比了。但我知道这也是大部分写作者的现状,甚至有的作者可能连阅读量都没有。不过我并不悲观,大浪淘沙总有金沙,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有才总是会被发现的。
毕竟每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能力都不一样。你的起点决定你当下的努力方向,你是一味的码一些廉价的大众文字,还是写一些有质量的文字,完全看你的选择。
至于文章写得好不好,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唯一的技巧就是不断的写,不断的改,不断的看书,没有其他了。
现在写作的人之所以这么多,大概是因为写作的成本在各行各业中是最廉价的,大家都想写一写,或赚钱,或实现自我价值,或抒发情绪,等等。只要认识几千个字就可以了,一台电脑,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甚至更廉价的一本草稿一支笔就可以了。
差别就在于你对待写作的态度和投入的精力。
当然,我最不希望的就是文学最后发展成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