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
三岛有点自卑自大。一方面,童年时他祖母对他的控制欲太强,为了保护他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与外界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只有1米57的他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他经常要做各种事情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他也习惯身边要有人支持他。
因此,在三岛看见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川端康成时,嘴上说着恭喜恭喜,心里却是各种不快,因为当时他曾三度被提名,却没有一次得奖。于是有人就说如果诺贝尔是颁给了三岛而不是川端,可能两个人都不会死。
三岛准确地说不应该是自杀。众所周知,BL,男同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很是盛行,所以不管是在三岛那个年代的日本还是当今的日本,同性之间互相探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森田必胜,三岛的一个情人,说服了他要一起殉情。
三岛站在广场前,头戴白布,一手叉腰,准备对下面的自卫队发表一番演讲,大致内容就是现在的日本被控制,宪法,军队,权利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反抗,你们谁要和我一起。但不幸的是,他没有麦克风,就只有扯着嗓子喊,但下面的自卫队又听不见,所以就没人理他。三岛看他们没反应,很是生气。在接下来接连几番的慷慨陈词被漠视后,他回到了房间,用小刀在肚皮上割了一个十字,森田必胜则在砍下三岛的头颅后,也剖腹自尽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三岛为了追求自我肯定和对政治的狂热。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一生中碰到了四个他喜欢的女人,都叫千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到最后都没能走到一起,而与松林秀子结了婚生了子。他一生为什么会碰到四个千代?是他自己只喜欢叫千代的女人吗?还是命中注定?为什么到最后还是妥协了,找了个不叫千代的女生?
其实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兜兜转转,你以为是你自己作出的选择,其实命运早就把那些选项剔除掉了,最后剩的寥寥无几,甚至,只有唯一。就如同希腊悲剧一般,尽管我们使出全力对抗命运,试图有所改变,但你终会发现自己在它面前竟是如此的无能为力。我想,这就是希腊悲剧最动人的地方吧。
上面提到三岛在看见川端拿到诺贝尔时,很是嫉妒,后来就自杀了。其实他们俩是老友,在川端去看望三岛遗体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其实死的人应该是我。怎么理解呢?三岛很积极,阳光,或者说是偏激。如果他拿到了诺贝尔,就会有一种自身得到证明的感觉,就不会死。而没有拿到诺贝尔的川端则会认为自己的写作生涯未竟,自己还不能死。但,可惜的是,没有如果,川端也在说了那句“其实死的人应该是我”,一年半之后就自杀了。
川端曾多次强调“悲与美是想通的”,即他很看重日本人的物哀之美,死去的美感。就像樱花最美的时候是在其逐渐凋零,缓缓飘落之际。这也在川端的《伊豆的舞女》中得到了体现。
所以川端为何自杀也就好理解了。他赞扬物哀美,追求瞬间美,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一言以蔽之,川端康成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
太宰治:
太宰治所处的社会,时局动荡,传统与现代相互冲击。直接体现就是文风都是迷茫,苦恼之类的。太宰治自己也说过,我就是不喜欢被束缚,我就是反传统,反社会道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用管,我就要做我喜欢的,尽管这样可能会被你们称作无赖,但无所谓。
他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怎么理解?
做人好像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这种哲学的形而上的思想,就是他选择的一个框,把自己框在了里面。但它却为了冲破这个框,自杀五次才得以成功。但如果一个人要是真的想死,怎么可能死了四次还没死掉?所以不应该问他为什么死,而是他为什么没死掉。所以这个框具体指的是什么?
应该是爱情。太宰治其实长得很帅,天生就面带哀伤之感,而又由于从小与女人接触,很懂女人心思,有女人缘,所以追求者无数。但他自己却说过:我知道很多人爱我,可是我不懂怎么去爱别人。他没有这种能力,爱的能力。或者反过来说,他爱人的能力太强了。怎么理解?
他面对不了自己这种爱的能力,当他爱“爱”爱地无法自拔时,就变成了执着,另一个框。所以他就寻求解脱,一种归零,用死来把爱的能力和对爱的欲望归零。
自杀时没死掉那一刻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尴尬吗?不对,应该是一种愉悦,一种复杂的感情。
“幸好没死掉,我又可以重来了,因为我把爱的欲望归零了,就好像拥有了一次新的生命。”
那为什么第五次就死了呢?难道是因为完成了《人间失格》,觉得圆满了吗?觉得自己活得太明白,所以就真的想去寻死吗?
有报道和文章指出,太宰治在第五次投河自尽时,有过挣扎的痕迹,这就表明他还是不想死,但却没有挣扎成功,所以就死掉了。
简单地说,太宰治自杀只是一种仪式,他承受不了爱的快乐和满足,选择归零,重新起步。但他的几次的失败的自杀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不是真的愿去死,他希望得到爱,希望享受那种快乐。就像胡兰成写的:我知富贵繁华原一梦,可是我爱此梦太分明。
一言以蔽之,太宰治的自杀是为了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