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尚“礼”之邦,古人更是以“礼”约束自我、交往他人、构建和谐。《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古人对餐桌礼仪十分重视。
有次参加朋友聚会,每道菜一上来一位女士都要在盘中东挑西拣,连上来的汤都要用筷子捞里面的菜疏,弄得桌上的人吃兴全无、望桌而叹!还有一位,吃得高兴时高举筷子指点江山,真是菜汤与唾液齐飞、酒杯与筷子共鸣啊!更有人得意忘了形,干脆就边用筷子击碗边高谈阔论了,讲到重点内容情不自禁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殊不知,光使用筷子就有着严格的制度,迷筷:筷子伸出去了却不知夹什么好。应瞧准了再举筷,勿举筷不定;脏筷:用筷子在盘里来回扒拉,无论是挑肥拣瘦或是整理剩菜都不合适;敲筷:用筷子敲桌子或碗具,似乎只有乞丐吃饭才敲碗;指筷:手拿筷子指人,或者边说话边挥动筷子;抢筷:两人同时夹同一盘子的菜,筷子撞到一起;刺筷:对夹不起的食物,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吸筷:用嘴巴含着筷子;泪筷:夹菜时汤汁淋了一桌;粘筷:筷子上还粘有菜叶等物又去夹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连夹三次以上;无论多喜欢它,都应当矜持;斜筷:应吃自己面前的菜,不宜伸筷太远,一般不可起身夹较远的菜;贡筷:把筷子插在饭菜上,这种插法通常是在祭奠死者;分筷:将筷子分散在餐具两边,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长短筷:就是同时使用不一样长短的筷子,应避“三长两短”的忌讳。横筷:表示用餐完毕,但客人和晚辈不应先横筷。
光使用筷子就这么多“规章制度”更別说其他餐桌文化了!我们的祖先优雅而又从容,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彰显着“礼仪”二字。让生活充满仪式感,其实是尊重自然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表现,马未都《尊重》一文说:“尊,本是一种酒器。古代饮酒,仪式感极强,尊即变得重要,尊重由此而生。人对物尚能如此,人对人呢?”
尊重也是自尊的表现,当一个人能去尊重一切需要尊重的人与事时,他本质是在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尊重是大德!
纵观中国人的餐桌礼仪彰显的是做为人的内敛与谦和,儒雅与修养。
点滴见智慧,细节定成败,餐桌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