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用户数据的本意是好的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商家就开始收集并借助用户数据做生意了。比如去商场办理会员卡用户需要填写生日,在生日当天就可以收到专属的祝福和折扣;过去最好的销售都是用心搜集并记住每个客户的家庭成员、学历、工作、生活习惯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相应的努力最终搞定客户。
这个时候,搜集并使用用户的数据是一种双赢的行为,对用户来说,可以享受到折扣以及更好的定制化的服务,对商家来说,可以拉近与用户的关系,从而达到提升营业额的目的。由于数据量很小,商家不会也不想把自己用户的数据卖给别人,所以用户不会觉得商家搜集用户信息的行为会泄露自己的隐私。淳朴的年代,一切都是peace and love。
用户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但是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作为用户的我们越来越不安了,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裸奔,完全失去了隐私。在淘宝上刚刚把某商品加入购物车,下一秒所有浏览的网页都在推荐同类的商品;无意间用手机号码注册一个账号,很快就被卖保险的卖房的轮番轰炸。对于数据泄露,我们已经无力吐槽,并且没得选择,这种绝望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前不久李彦宏“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一句话惹怒了所有人,滴滴也被爆出同样行程不同价格的杀熟行为,再一次将用户隐私这个话题推向封口浪尖,所以让广大网民介意的到底是什么?
对数据的不合理应用
第一, 企业之间交易数据
用户确实愿意用自己的数据换取便利,但不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用户使用某款产品,是出于对其背后企业的信任,用户的数据可以用来优化产品、个性化推荐、适度的广告推荐,但是如果在其他平台看见相关内容,会给人一种被背叛的感受,信任也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 对不同消费者区别对待
互联网的初衷难道不是让信息更透明吗,所有商品和服务信息显示在网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意志做出相应的选择。同样的产品对不同用户显示不同的价格,对用户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利的剥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产品负责人应该如何保障用户的隐私
意识层面
首先要明确认识到保障用户隐私是必要的,产品团队应该把用户当成闺蜜,这样用户也会把产品团队当成自己人,这样就是最开始讲的淳朴的共赢关系。用户的信任是一个产品的根基,失去了信任,一个产品很快就会被竞品取代。
操作层面(参考7 Actions that Earn User Trust)
注意时机:不要逼用户关注一些在这个时间点我不关心的事情。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或者用户觉得有意义的时候,去获取用户的数据。
解释清楚:如果一个APP需要用户目前的位置信息,那么就解释为什么需要,用户通常是很愿意答应的。将行为和结果关联起来:不要仅仅给用户提供打开/关闭的选择,同时要告诉他们每个选择的意义。
外观:要使一切看起来是透明的,把隐私协议的位置突出一点,不要给用户感觉有什么东西瞒着他们,否则用户就会对产品感到不信任。
或者可以通过信息泄露险的形式,给用户一个保证,如果数据泄露,可以提供赔偿。
最后,方法有很多,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做,正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