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铃声, 《三只虫草》讲评结束,刚刚松了一口气,一个学生跑来问我一个问题,小说标题不是“三只虫草”吗,为什么结尾说“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一边表扬学生的质疑,一边心虚,因为我也不知道。
本想着网上搜索一下阿来的小说《三只虫草》恶补一下,以应付学生的回答,同时给予他一个相对完美的答案,正好同事提供了《人民文学》这本杂志,可以好好地读一读。
慢慢品读,小心翼翼,如同桑吉手捧虫草。读罢,有骨鲠在喉之感,不吐不快……
阿来以一个看似轻松的入口,来讲述很边缘的“边疆地带”在消费时代的环境演变和文化消融。退耕还牧了,但牧民生活无以为继;终于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虫草了,但理想却灰飞烟灭;桑吉是如此懂事孝顺,不屈不挠,可是却生活在边疆地带,还有那只苍蝇贡布……
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聪敏懂事的藏族小学生桑吉逃学了,他偷偷跑到积雪消融的原野上,开始了心里那个伟大的计划----挖虫草!为了给奶奶治病,为了给姐姐买新衣服。在重重跌了一跤后侧身猛地发现一棵白白胖胖的草芽时,桑吉的虫草之旅便开始了。小说用孩童的目光和口吻捕捉自然界的新奇与鲜活,同时也述说着大人们的俗世常态。逃学第一天,桑吉就挖到了15只虫草,他打算用6只虫草换来的钱给奶奶治病,再用6只给姐姐添衣裳,剩下3只给自己。从此桑吉便为这3只虫草的用场绞尽脑汁,他想给监狱里的表哥买酷酷的手套,又想送多布杰老师剃须泡,还幻想着娜姆老师用飘柔洗发水洗头发。可是3只虫草怎么分配都不够,桑吉爱的人毕竟那么多,可怜的小家伙心生惆怅。
调研员的到来,一下子改变了3只虫草的命运。在调研员的故意“刁难”下,可怜的桑吉不得不用自己的3只虫草换回父亲为虫草专门定做的漂亮箱子。调研员是喜爱桑吉的,在桑吉万念俱灰时,调研员答应送他一套百科全书,从此,追寻虫草的桑吉开始追寻这套百科全书。调研员并没有把书直接送给桑吉,而是送给了学校,校长偏偏成了桑吉读书的阻碍。在桑吉拼命追这套图书的时候,那3只虫草都有了新的去处:一只被书记喝掉,书记嚼出了土腥味;一只经过司机的手被送给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煲汤,功能被神化后也未能挽救老人的生命;还有一只去了机场并飞向首都,在成人世界里继续流转,做着更“大”的事情。
贡布虽是一个小小的调研员,却是一个十足的贪腐分子,他一派正经,道貌岸然。他第一次面见因挖虫草而逃学的桑吉便宣称:“我是县政府的调研员,专门调研虫草季逃学的学生的。”而他实际的作为是一到校便支使校长大放虫草假,让全校学生都上山去挖虫草。乍看,还以为贡布调研员体察民情,贴心贴肠地为广大贫困儿童走出经济困境开创利民之道。岂料他暗地里不为人知地揣着铁算盘。他是那么从容不迫地廉价收购了小桑吉一家几百只价值5万多元的虫草。而能一次卖到5万多元钱,小桑吉一家老小竟喜出望外。
而贡布却拿廉价收购的虫草,一级级进贡行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孩童纯真而倔强眼光去逐渐深化其观察与反应,更让人心痛不已,沉痛不已。 面对贪官的诈骗,桑吉仍然秉持着纯真无邪、坚忍顽强的可贵品性。作者阿来几乎倾注了全部的道德激情,多侧面多视角地塑造了小桑吉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一再拷问了贡布虚伪的道德。 因此,小说又从一个角度展示热点话题:老虎固然可恶,但苍蝇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更大。
故事反映的既是孩童眼中充满“温暖”的纯真美好的世界,又是一个充满世俗物欲的复杂的成人世界。三只虫草的来去是小说的主线。它是桥梁,将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与孩子的纯良天性融合在一起,又将成人视角、村落之外更大的世界牵引过来,可最终这自然美好之物还是流入由成人掌控的社会,本该天人合一的宝贝免不了物欲俗世的糟蹋。它也是天平,一边承载的是孩子的命运,一边是成人世界的复杂,小孩子未能把握住曾尽心保管的虫草,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但作家阿来还是深知天地广大、善意无边,在小说末了给予新的希望:在喇嘛劝桑吉随他离垢修行之时,小桑吉还是选择了百科全书,选择了学校,选择了对未知世界扎扎实实的探索与渴望,而虫草不过是百科全书中的一颗米粒罢了。
“我想念你,也原谅校长了。”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虽然校长扣压了桑吉用一只珍贵无比的虫草从调研员手中换来的百科全书被校长扣压了,但我们的小桑吉还是原谅校长了,我们的孩子多可爱,比起大人的世界多纯真。
现实是残酷的,未来必然是美好的。
《三只虫草》今年三月已在阿坝开机,期待中的“小桑吉”的精彩亮相,也期待藏族的蓝天白云草原牧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