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36@365
最近偶然在优酷看上架了一部新的日剧《高岭之花》,因为对这部剧的女主角和剧情都有所了解。所以,看!
女主角是石原里美,新一代的日本国民女星。开始了解她是从《非自然死亡》开始。对她的印象也就是笑起来很甜,声音很好听和上嘴唇是不是做过微整的程度。
这部剧之所以会引起我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在日本国内所受到的争议非常大。简而言之,观众受不了他们的“女神”被男主角“糟蹋”。更受不了现实版的“美女与野兽”,更何况野兽不是被魔法变成的王子,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编剧是日剧的“神”
我们看待一个人,往往凭第一印象。那第一印象的信息能够传递的又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一个人所能体现出来的“精、气、神”。而对于这部日剧我看到第六集的整个印象,再一次印证了我对于编剧重要性的认知。编剧赋予了这部剧的“神”,或者说编剧本身就是这部剧的“神”。整个神不是受人顶礼膜拜的精神信仰的具化。而是贯穿了整部剧的架构,使剧情能够自行生长和延伸的脉络。
剧情的人设
在行至目前的剧情中,戏剧冲突的层层递进的“原动力”就是人性的复杂性。目前在戏份较多的主要角色的范围内,逐渐开始显现的就是这种复杂的对立面。主要角色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在表面他们自己的“第一视角”的视野中,都看似正常无比也更合情合理。但是影视作品的一个最大的“卖点”,就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上帝视角”。可以看到这些合乎常理的剧情背后的隐秘,所以每个主要角色的背后都有着“难以启齿”的隐情。这不是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探私”的心理么?
以下涉及剧透,请审慎观看。
戏剧冲突
电视剧,或者说目前逐渐开始风靡世界的系列剧。自从越狱的美剧开启了系列的先河。日剧也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制和风格。很多系列剧都设定在10集,每集1个小时左右。那么能够让系列剧具有吸引力的方式,简而言之—即戏剧冲突。
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的法宝无外乎就是如何设计这些冲突。它一定是搭载在一个大的故事框架下的某些个部分的“提取和组合”。标准就是哪些需要直接提供而哪些要作为隐藏剧情而吊足观众的胃口。
逐次揭示
女主生在花道家。作为众望所归或者是自然而然的古老流派的传承者,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如果是这样的剧情,那么恐怕日剧早就式微了。特立独行,高高在上才是女主的基本人设。可是冲突呢?她不按照常理出牌,开始类游戏人生自暴自弃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遇到普通而不能再普通,而且相貌感人的男主啊。
为什么?因为女主这个从小就被重点培养的长女,居然在马上要结婚的时候被未婚夫无情的抛弃。这种事情换谁都会收到巨大的打击吧。合理。
反转。悔婚的操作是女主身为流派家主的父亲一手操控的。因为他需要作为艺术家的女儿,抱着他认为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奥义—罪恶感而继续生活。
再反转。怎么样才能有罪恶感?在对于一个日本女性最为重要的婚姻上,通过未婚夫的临阵背叛作为预热。先把女主的世界“打碎”,然后在灌输罪恶感重要性的概念。让她认识到她需要通过“重复”来进行“自愈”,从而继承百年传承的“流派”。
还反转么?当然,转!女主为什么要背负如此沉重的命运?因为她的生日是她生母的忌日。她的妈妈对于她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希望—让她成为流派的下一任家主。这种世界观很“日式”,我身为中国人只能保留自己的观点。不能苟同。
在目前行进到的剧情,虽然有为了冲突而冲突的“实”。但都不“虚”,经得起推敲。这也正是我对于编剧重要性的强调。
剧情在继续,思考不能停滞。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