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淡,暗香轻”是宋朝词人孔榘《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的一句。写的是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情。这不是多么有名的句子,却把那种若即若离,似有若无的情感写得很真切。
孔榘是宋朝词人,信息不详,只留下两首词。这首词写女子雪中观梅,发幽怨之情,浅淡相宜,一步三叹,有情有景,动人心扉。
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
却月凌风度雪清。何郎高咏照花明。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拾晚荣。
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犹胜远隔潇湘水,忽到窗前梦不成。
“却月”,弯月;“却月凌风”是用典,化用何逊的《咏早梅诗》“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涂黄”,女人的装束;“晚荣”,晚上开的花。
梅花在雪中绽放,“何郎”(情郎其人)吟唱诗歌的状态和花儿一样耀眼。一枝梅花开了,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情郎不在)(女子)梳妆打扮只好去和梅花约会。梅花的香味淡淡的,梅虽已开,还有诰雪,春天的信息也是若有若无,而这些又像极了对他的思念。沾染了相思的江南,也雨丝冰凉。湘君和湘夫人相隔洞庭,(我们)比他们的思念还要多。不觉已经到了窗前,早已经心烦意乱,不能自已了。
中国的诗词,很讲究手法,更在意意象。所谓的意象大概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指代某一种情感。比如,月亮、兰花、茱萸、酒、柳、菊等都有代指。而有些虚化了意象,特别适合描绘这种朦胧的情感。
爱情和相思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害了相思的人,心中就被撒了种子,时间是催化剂,之前的美好回忆都是养料,种子发芽,便会越长越大。会有莫名的欣喜,也会有莫名的惆怅,想丢丢不掉,想见见不到。时间越长,情绪越深,而愈加不能自拔。
李后主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种烦乱和纠结,渴望和担心,便是一种矛盾的集合体。
此首词描摹的便是这样的情感。
何郎无疑是个风流倜傥的人,在花间吟唱,风貌绝伦,和姑娘两情相悦,一见倾心。现实总有太多无奈,此时的他远在天边,经年未见,是否还有余情?一切都是未知。
姑娘心中的种子,此刻已经长成大树,而良人却杳无音信。想忘忘不了,想见见不到,而这样的心思却也无法向人诉说,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这种煎熬。
对情郎的相思看似“淡”,却因无人倾诉,无处排解,越积越多,所以“梦不成”;
梅花的香味看似“轻”,却连绵不断,回味无穷,能回甘的味道更让人留恋。
就是这样淡淡的感情,不知道害了多少痴情的姑娘。
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的混沌朦胧的状态是常见的,西方的文学里这种情况较少。西方讲究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而我们有阴阳两极,也有矛盾而又统一过渡状态,也算是比西方多了一些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