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一学生,疫情期间我呆在家里。封闭的环境里,少了一份不同于往日的喧嚣,没有了学校里繁忙的事务,也没有了同学们的欢乐与陪伴。除了正常上课,我慢慢开始思考:我读大学,念书,究竟是要读些什么?
一开始,脑海中是模糊、没有头绪的,但通过自己慢慢的了解、学习与思考,其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然后今天呢,也是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之余,也给自己一些庆幸的满足。
我会从以下几个部分向大家谈起:
(一)大学之于我
(二)大学之道
(三)学习之外
(一)大学之于我
当你带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的校园,你便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那么“读大学“便成为了你至少未来四年所要从事的工作。那么你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大学?
曾看过一位董事长这样说:“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人才?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的大学被当成了中学,被当成了技校,甚至被当成了养猪场。“仔细思考后,觉得大佬所言极是。
大学,它不是只去学习几门固定的知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需要有其作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我觉得,读中学是为了学习已有的知识,读技校是为了掌握已有的知识,读大学则是为了探索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能。而要探索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能、提出新的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有新的思想。
所以,思想是大学的根基与灵魂。
(二)大学之道
想要成才,尤其是要成大才,我们需要以一种怀疑的姿态去读大学。
“燕园三老“其一的张中行受约撰文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时,特意撰文题为 “怀疑与信仰“。他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教人“疑”,让人不信。罗素在其《怀疑论集》中也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所以,不管教材上的理论是多么主流,不管老师的观点是多么权威,你在接受它之前都要画个问号。因为,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被肯定。
怀疑与思考理应贯穿大学期间的学习。我们知道,诸如进化论、日心说、自由落体运动等等,科学的发展一定是在质疑与思考中不断进步发展的。所以,我们对于理工科的学习,这种方法一定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的。
其实文科也是一样,其实大家普遍认为思修、毛概、马哲等政治公共课是极其无聊的课程。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打瞌睡、看其他科的书,甚至玩手机。但这些课真的有这么折磨人吗?其实我还是蛮喜欢这些课的。以毛概为例,上课时我会对一些诸如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改革等教材的论述产生质疑,然后下课找老师讨论,然后成为我们学院唯一一个满绩点。
所以,对问题的质疑与思考之于学习与成长的进步,我认为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三)学习之外
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要在生活中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看到一则广告,听到一则新闻,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就比如我自己,我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在知乎上对这些问题的争议提出一些自己的判断。比如之前的外国人永久留居条例,还有关于美股熔断,关于疫情发展等等,即使我不是会很了解,但是我们也不能选择性失明,这样也能够促进我们对事件的了解不是吗?所以这样做我觉得既能贴近社会,也能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极好的。
所以,生活不但能够训练批判性思维,而且,生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之外我们一定要多多训练自己,这对未来以后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我好像通篇都在讲一些思想方法上的东西,可能会有一点啰嗦,但还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然后拥有更值得的大学生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