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讲了一下产品需求文档的框架,这一篇本来准备讲一下怎么做原型设计,但是后来一想觉得没有必要了,因为:
第一、介绍软件类的操作,图文的形式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信息时代,很少人愿意边看一堆文字边操作;
第二、关于axure的教材网上遍地都是,随便一搜都一大堆,而且这个软件本身相比于Adobe家族的软件简单的多,所以谁讲,内容都大同小异,因为难度的上限在那里放着,但是,如果可以在课程中能够融入产品设计思路、思维方面的东西,这样就有价值了。
毕竟在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价值占比相对较大的还是那些软技能:思维、沟通、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那么将会有效提升你的成长效率,比同行人快上一步。
所以这篇主要讲一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这件事,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搞清楚产品要做什么功能?如何做?何时做?
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产品经理做需求分析不能闭门造车、邯郸学步,在开始之前,更应该多多关注需求之外的东西。
01 一切从为什么出发
在之前的文章里谈到过一个话题,我们都在本能地逃避思考,这是我们几亿年以来进化的生理机能决定的,无可非议,因为在任何事情面前,生存一定是第一要著。所以在任何时代,那些愿意花费大量能量,肯动脑、勤动脑的往往可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时常沉溺于事物的表面而无暇自顾,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怎样提高效率与改进方案都思考的太少,虽然工作多年,但职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不上不下。最能激发一人斗志与潜能的,并不是做什么,而是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与意义。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一旦他get到了事情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并找到了自己的意义,那么,他便会自燃,该如何制定策略、调配资源到如何落地执行,都完全自驱。
著名的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的核心思想正在此。
普通人一辈子都在事物的表像层面进行来回徘徊,尽管历经·困惑与苦难,但却不明就里,每日如祥林嫂般絮絮叨叨,从不深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但根源与本质。而那些优秀的人则相反,在遇到问题时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够更近一步思考,总结出方法、规律,他们不仅改变了结果,还改变了原因,哪怕改变不了,起码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而死。
大众模式喜欢按照:what→how→why,由外向内思考;
非凡模式则从:why→how→what,由内向外思考;
孰优孰劣,立见高下。
02 需求分析铁三角
承接上面的认知导向,很容易得出需求分析的铁三角:
关于用户我在《我所理解的用户》这篇文章中做了比较多的阐述,下面着重谈谈场景;
这里的场景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层面的定义:
2.1广义的场景
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价值观都要服从于社会的整体价值导向,所以进行事物价值判断不免受这种‘类先天’的因素影响。
这里所谓的广义的场景不仅是物理空间,还有时间、精神层面的,比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熏陶等,这些变量都需要被纳入考量的范畴,分析其对需求的影响,也许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不会涉及到如此宏大的因子,但作为一个产品人,不能把眼界局限于你工作范围内的APP、小程序、网站,那些跨越时代的精美古建筑、名字、名画为什么不可以看做是一个产品呢。
2.2狭义的场景
这种也许是我们最熟悉、也是谈论最多的,确实是,不是每个产品经理都能够去改变世界,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要能够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到80分便无可厚非,如果能够将80分做到100分,那么就足以称之为优秀了。
这里的场景我们更多的谈论的是用户当时外在所所发生的场景(这个是显性的,谁都可以理解),而比较容易忽略用户内心世界的场景,从而导致陷入,缺什么做什么、抱怨什么改什么的怪圈,产品迭代的方向完全被用户牵着鼻子走,没有站在用户角度做过多的思考,完全成为了一个工具人。
所谓的用户内心场景即情绪,我们尤其要关注用户的负面情绪:愤怒、恐惧、抱怨...这些才是产品改进的机会,那些赞美、好评对于产品的改并无多少裨益;产品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那些经历足够多挫折的人成功的概率往往更大,因为在他们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足够多的反馈,是负面的就及时修正,是正面的就加强,只是这个过程被我们加入了太多情感化的词汇,比如成功、失败。
可以说,考验一个产品经理内功是否足够深厚,不在会多少技能、懂多少技术,而在于对用户的悟性,这个悟性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因为说出来不免流于空话大话,但却时时刻刻体现在你的每个大大小小的决策中。
重提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未完待续
由于这个主题比较大,一篇文章难以讲完,所以我会连续出一个系列进行翔实的讲述,还请同学们耐心期待,文中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
关注公号(lumyouth)看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