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大家现在去看《论语》的翻译,多数都是割裂开来一句一句翻译的,很多人就跟着翻译一句一句的看,其实这个真的有很大的问题。因为《论语》割开来看,很多意思就变了。但是要是说能不能一句一句的看,答案也是可以。这个就是《论语》厉害的地方,你当成整篇看可以,你单独看一句也可以。哪天想看了,随便翻开一页开始看,也不能说不行。编撰《论语》的人是非常厉害的,这些人肯定也很通晓《易经》。《系辞》上有一句话:“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论语》大概也是根据这个思想来的,无方无体,所以怎么看都合适。但是,要是给个建议,那就是先整篇看,再分开看,后随便看。这样看更容易明白,也更容易抓住《论语》到底在说什么。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中出现很多讲信的句子,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载?“一个人要讲信,不讲信的人什么都干不成。那”义”是什么?《中庸》上说:“义者,宜也,亲亲为大。”说以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一个人说话要合时宜,这样就比较容易实行,也就能信了。很多人爱说大话,说了做不到,就是说了不合时宜的话,所以也就失了信。这句话给谁说的?其实还是给君王说的。前面孔子已经告诉大家要“主忠信”,但是说的是君子。而君王比君子更需要信,所以这里有子又补充了一句。现在大家看电视上古代的皇帝,经常说“君无戏言”,就是这么个意思。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里专门讲到了一个“恭”字,《中庸》上有一句“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从这里来看,这句话仍然是给为君的人的。一个人“恭”到差不多接近礼了,那耻辱离他就远了。前面说过,礼都是天子才能制定,制定礼仪的人自己对礼仪很恭敬,那还会有什么耻辱?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想问了,谁敢让君王耻辱呢?大家看看春秋战国时期,让周王耻辱的人太多了,再看看历代的农民起义,让皇帝耻辱的人太多了。大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就是君王没有做好”恭“,所以就守不住礼,守不住礼就守不住天下。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说依靠的人都是值得亲近的,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大家尊敬和跟随。可能又会有人觉得,这样不是任人唯亲吗?这句话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值得亲近是值得所有人亲近,君王知人善任,事事都为国家着想,这样的人大家怎么能不去尊敬和跟随呢?
有子的这三句话接着上几句,作为君王,要知道礼与和,要知道信和恭,要知人善任,这就是身为国君要学习的内容。到此为止,学而篇还剩下三句话,君王该怎么学习都已经说了,还能再说什么呢?请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