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律?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律就是率的同音字,律学就是研究万物形体比例的学问,即物度规则。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帝王确定法则,确定万物的度数和法则,都要遵循六律,六律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六律对于战争尤其重要,望气势就知道作战的吉凶,听声音就知道战争的胜负,这是百代不变的法则,也就是客观规律。
周武王听到战场上的声音,便用它来预测战争的吉凶,战场上的声音,恰好和平时听到的声音一致,这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因为那本来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战争是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挽救危局的方法。野兽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尚且会反抗,更何况是有好恶之心的人呢?喜欢就有爱心产生,愤怒就会有恶念产生,这就是人的真性情。
五帝时代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消灭灾祸,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战胜对手得以一统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天命所归。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了战争这个手段,没有了刑法这个方法,就算是孙武也不能有什么做为。因此律的理解和使用也是因人而异的,按照规律做事,那就会无往而不利,逆历史潮流而动,那么必然会被时代所唾弃。
这里提到了夏桀和商纣两代暴君,他们勇力过人能赤手空拳和虎豹豺狼搏斗,奔跑起来能追上四匹马拉的马车,他们战斗起来百战百胜,天下诸侯没有不顺从和恐惧的。秦帝国到了二世也是一样,他们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武力不可谓不强盛。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他们都穷兵黩武不知道收敛,只知进而不知退,这就是所谓的无视律的存在。
汉高祖统一天下之后,外部并不太平,要东征西讨,而他所册封的藩王却没有几个顶用,在关键的问题上,还得靠萧何、陈平和张良这些人的谋划。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有大臣向汉文帝建议说汉高祖时候,天下并不太平,那个时候国家没有能力去讨伐平定那些叛逆,而现在孝文帝即位后天下大治,应该趁此机会,趁着百姓归心的时候去讨伐这些叛逆。
汉文帝并没有被部下的慷慨陈词说得情绪激动,而是客观冷静的分析了天下的局势,他说现在天下民心思定,没有人喜欢战争,目前国家的首要任务还是休养生息。汉文帝说现在北边的匈奴经常入侵到内地,百姓们经常受他们的骚扰之苦,不能安定,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减轻徭役,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才是为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因此百姓们内外都免除了徭役,把精力集中用于农业生产,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发展和变化,律的核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顺势应时顺应客观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合天意顺民心,这就是历朝历代的所谓圣主贤君所遵循的律吧。
回到开篇提到的循律则生,逆律则亡,这里的生不仅仅指生存,亡也不仅仅指死亡。推而广之,所以生的是获得好的结果,所以亡则是失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像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收入低,但却从来不想着去努力去奋斗,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怨天尤人坐享其成,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只有努力奋斗,持续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获得价值的前提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你的价值被社会所认同的时候,你便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你一味的要求别人给予之前,请先问问自己是否付出了什么。
规律是本来就存在的,也是人在不断的奋斗中发现的,当你发现了规律并顺应了规律,你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你永远不去做事的时候,你就不会发现什么规律,你也不会认同那些别人都已经发现的东西,认知就是在不断的磨砺,不断的挫折中实践得出来的道理,所以说律是天生的,又是人为的,至于你能不能发现取决于你认识的阶段。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现在能认识到的律,就是在正确的方向确定的目标上,保持持续的行动,打破阶级固化实现传承和蜕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