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火的事情,莫过于教育部加强对课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政策?一个政策的提出,总有一些原因和出发点。
我想大致有三个原因:
避免校外机构资本化,削弱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这个比较好理解,如果大量的好老师被校外机构高薪挖走,势必会极大的影响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其实已经初见端倪,很多公立的小学,教学楼漂亮,基础设施齐全,但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因为那里没有特别优秀的老师。那优秀的老师去哪里了呢?私立还有培训机构。私立小学还好说,毕竟还是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而校外培训机构商业化更高,难以控制。
避免内卷,给孩子们减负。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并没有报太多的培训机构,一样会有很多人在中考高考中大放异彩?其实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就是每个孩子的优势不相同,有些孩子也许不喜欢数学语文,但是非常喜欢音乐或者美术。在学校的考试体系下,并不能体现每个孩子的全部能力,因为学校的目的除了普及基础知识,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选拔,选拨出真正适合深造的学生,给他们提供资源,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科学领域的佼佼者,带领国家科技进步。预测后面会有政策,大学合并和缩招会被提出。如果被选上的人数减少,那么选择内卷的人也会有一定量的减少,这个就是边际成本提高的结果,最后部分学生会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
-
为成为制造业强国打基础。 现在小孩子们上到初三就开始分流,有百分之五十的人需要走职业高中的路,将来成为技术工人,比如修理工,水电工,电焊工,或者自动化工厂的工人,为国家的富强发光发热。但是,目前大部分家长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当技术工人,原因也很简单,工资低,地位低,工作辛苦。为什么以前我们并没有那么排斥成为工人呢?大致也就是因为之前大部分人都在国有企业工作,工资低但是大家都一样,大学录取率低,大部分人都考不上,而且物质上,房子有单位分,其他物质资源也不丰富,也就没有那么强的欲望改变现状。预测将来会有房价等资产的价格管控加强,工人工资相对资产大幅提升,否则高端制造的战略很难达成。
其实教育之所以内卷,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人性,大家并不会为自己这几十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感到特别幸福,相反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造成每个人之间的个体差距越来越大,在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的纵向对比中得到的成就感,会一瞬间就被与自己同龄人的横向对比击得粉碎。不患穷而患不均,自己比不过,就用尽全力让孩子去比,各种报班,最后也不一定会有什么结果。
为什么学习?要考个好大学。为什么要考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但是这些答案都是你想,不是你孩子想的。或者换一种说法,这些答案都太宽泛,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学到什么程度才能考到好大学?你真正为你的孩子规划过吗?当年我父母也没有给我规划过,但是当年也没有现在这么激烈的竞争啊。作为家长,如果可以给孩子一个清晰一些的目标,孩子的动力也就会持久。清晰的目标,需要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进一步放大,结合孩子的优势来定。如果你自己稀里糊涂,孩子也没有目标,那这样的教育就会是低效的,你累孩子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