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开始,我会有一个简单的总体安排。
因为6年级前两个月一直在上第1单元,而且学生也很配合我的课堂“规则改革”。所以我就安排了一次视频奖励,以促进学生的科学课堂积极性。有紧有松,合力搭配。
我选择的视频是BBC的纪录片《地球脉动》,是一部关于自然、动物、地理、地球的科学记录片。对于高年级,这部影片是可以接受的。在播放的同时,我习惯性地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比如:“鳄鱼捕杀角马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救角马,你会救吗?为什么?”主旨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余地,“了解动物世界里的物竞天择,并不希望学生脑海只有动画片里的角色美化。”
其实,我对待视频课的态度不是很认真。我决定后期要好好准备,因为一堂课,不管它是什么形式的,都需要教师的好好备课。希望下一个单元结束时,我能更加认真对待!
6年级的第二堂课我开始了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抵抗弯曲》。这堂课中教学目标清晰明了,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实际情况,《抵抗弯曲》我的课没上完。因为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35分钟,且在实验一“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班上的孩子超乎我的设想,他们改变纸梁的形状为拱形。这时候,我想到上次研究课的经验教训,我没有立马否定他们,而是引导他们把平铺和拱形做对比。
做完实验,学生起来汇报的过程中,大部分一致认为拱形比平铺更能承力,但是也有两个小组结论相反。6.1班的一个孩子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超好,他先分享了小组对比的数据,再总结了结论。我的处理,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是很高明:
我就及时问他“拱形塌下去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形。”
他回答“放了一两个,就歪了。”
我这时候就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认为怎么回事?”
课代表正好站我旁边“他垫圈没放正中间或者手法不对。”我表示同意。因为下课快5分钟了,我就让他们两个结论不同的小组再做一遍实验,只是还没来及去看看他们做的情况和问问第二次的结果。
《抵抗弯曲》这堂课就这样跑偏了,留了些许尾巴,下次再上。不过,学生自主做实验时,能发散思维想到改变形状,和后面的课程相呼应了。我认为这样的“跑偏是值得的”,不过在处理突发情况,我的教育机智还不够。解决不同意见的方法,让过程再重现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只是我纠结时间,没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这里我处理的不好。
下周,我再找这两个小组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