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需要在外化于“形”与“行”上落实
6月16日,《求是》刊登了《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这并非国家级刊物上的第一篇相关文章,但却是影响力大、引起深思的一篇重要论述。
各地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三月,如何学、怎么学,形式不一而足。前不久有地方号召“每名党员都要去坐一坐红船”;还有更多地区开展“学党史知识竞赛”“颂党恩演讲比赛”等等,这些举措曾被部分网友质疑“形式”。那么,这些形式真的是学习中的“劣举”吗?不妨来分析一下。
必要的形式是深化认识,强化代入与感悟的“引路石”。几年前,某高校发起“重走长征路”活动。那次真正的徒步之旅结束后,很多学生在最后抱头痛哭。长征之难、之苦、之危险、之伟大,只有经历者才能深切体会。那些貌似“形式”化的“重走”,给了我们类比历史的经历。这种“模拟”与“类比”比说教、书本、言传,都来得更深刻、更鲜明。如果说,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让学习者与历史共鸣,然后形成见识,凝练成博击时代、开创时代的精神,那么,又何必在乎是哪种形式呢。
必要的形式是引起重视,强化记忆的“定盘石”。让党员干部甚至普通群众去学习党史是今年、今天才有的行动吗?当然不是。在此前各级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中,引导和组织党员学党史都是重点工作之一。但,只有号角吹起时,才是真正的冲锋。当党史学习教育用不同的形式去开展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常化的、普通的工作,而是需要引起重视,投放精力去思考的任务。无论对孩子、对青年还是对今天已经过上幸福生活的老一辈,我们常讲“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的渠道是什么,如何去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加深历史共鸣?这些“形式”的功劳不可忽视。
但是,“形式”决不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独立存在。只有“形”而没有“行”的举措,是真正的形式,是需要坚决摒弃的。各地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不应惧怕“形式”,但又要把握好“形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建议各地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多做以史励今的活动。单独的忆史和学史是孤独的。只有把历史经验放到今天的工作里,时代的步伐里,才是鲜活的。
二是,多做践行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在各个历史阶段是不断丰富的。抗战时期的勇敢,改革开放时的创新,今天的团结担当。各地要注意提练与总结,用当前的工作实绩,去传承和践行历史精神。
党史学习教育不是一个阶段的任务,更像是一个“加油站”,用当前的集中,形成今后绵长的力量。所以,我们更要找到“形”与“行”有效融合的好方法,让历史的力量绵绵不绝,让开拓的信心恒远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