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公众号:三姐爱读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遇到困难后,懂得从跌倒的地方勇敢地站起来;而有的人却画地为牢,捶胸顿足,却只能逆来顺受。
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模式?
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究。而“依恋循环”恰好可以帮助我们答疑解惑。
01
那么,什么是依恋循环呢?
依恋循环是依恋治疗师弗里曼博士提出的临床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很直观地描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其经验组织形式,包括遇到压力时的感受、归因、处理;会觉得周围环境有恶意,还是觉得自己可以获得帮助也值得被帮助;会退缩还是会冲动行事。这些经验和经历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稳定的人格和性格。
可以说,每个人的经验组织形式都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因此,在对待相同的事情时,才会出现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举个例子,从某种程度而言,高考可谓是决定人生走向的重大考试。正因为它的重要性,很多人对于高考是既爱又恨,生怕自己跨不过这道坎。
一旦遭遇高考失利,有的人觉得“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有的人则觉得“我的人生完了”。
前者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面对高考的挫败,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检视自己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好,下一步要针对性地复习巩固,坚信自己一定会取得高考的胜利。
后者的内心是崩溃的,特别焦虑,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被无情地挤下去,意味着人生从此浮沉不定,前途一片渺茫,却不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精彩等着他去发现。
同样是面对高考失利,之所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和事。
这跟他们的依恋循环有着很大的关系。
02
在《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这本书中,心理咨询师陈婕君说,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六个基本需求:食物、接触、运动、爱、联结、情感流动。当这六个需求可以被理解、被感知并被满足时,这个人基本上就可以健康发展。
在依恋循环中,它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表达--满足/不满足--心理结果。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如果你的需求被满足了,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感到自己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受的。
在这一循环的基础上,经年累月,你就慢慢地建立起最基础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增强了自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价值感。
与之相反,如果你的需求从来没有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你的内心里便积蓄了很多消极的情绪,如生气、愤怒、怨恨,甚至是抑郁。
久而久之,你的心里不会对外界有太多的期许,学会了隐藏自己的需求,学会了逆来顺受,最终迷失了自我。
陈婕君说,这一依恋循环是一个人心理基石中的最小单元,人们会在这个基础上处理外界传递的信息,形成基本人格和性格以及行为模式。
03
既然依恋循环会对一个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呢?
由上文我们得知,只有重新建立良性的依恋循环,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重新获得人格和心理上的发展。
然而,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伤害,这些在所难免。
“要建立一个健康的依恋循环,第一步就要先从需求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需求。第二步是表达需求。”
要从心底里接纳自己的需求,觉得这是正常的自我诉求,同时还要把它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你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别人根本不会知道,更不会回应或者满足你的需求。如此一来,只会让你再度陷入苦恼与愁闷当中。
很多人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家人同等的对待,自己的需求从来没有得到回应或者满足,多次被拒绝甚至是打击羞辱后,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越不表达越得不到,其实,这正是一个人活得不快乐的根源。
04 写在文末
每个人来到世上,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很难避免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既有伤害。但是,我们可以重新构建自己的依恋循环,重启快乐的人生新模式。
当你懂得了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并且得到了合理回应,你的内心深处就会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循环。
久而久之,你就会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一种信任感、踏实感和安全感,给自己树立起一道坚强的心理防线。
即使在未来的路上,你依然会遭遇挫败,但是那份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你无穷的力量,让你胜不骄败不馁,越挫越勇,直至取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
-END-
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