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明万物理、写万篇文”,文章写出来干嘛呢?当然是要给人看的呀!
很多时候,孩子们害怕写文章的原因是没有从写作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如果能把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尽可能多的与他人交流,就会在得到别人肯定的过程中增强作者写作的自信心。那么,阅读、写作、交流必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孩子会在赞赏中更加热爱写作。
在全班朗读范文,是让孩子的文章被别人看到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了。朗读的同学如同骄傲的大公鸡,在全班瞩目之下犹如一位位得胜的将军:他们有的声音响亮、面带笑容,这是经常站起来分享的人;有的声音里透露着一些胆怯,面色紧张,这可能是人生第一次的朗读;有的怪不好意思的,仿佛自家的珍宝被拿出来展览似的,有点不舍;更奇怪的是那些扭扭捏捏不愿意张口的,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肯站起来读,直到请其他同学代劳才“做作”地捂住自己的脸,边听边偷偷地笑……那些倾听的孩子呢,眼神中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孙晨原最有意思了,每次都会提醒我“老师你说读同学们的文章的”。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组织大家一起来欣赏优秀的随笔、日记。第二天,一定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被朗读的同学乘胜追击,又写出了一篇佳作,再次在全班朗读;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模仿者,或许是一个词,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相同的题材。这就是一篇文章带来的巨大效益啊!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习惯在课外让孩子们去互相阅读自己的文章,可以去借自己“崇拜”的小作者的文章看,也可以毛遂自荐,将自己的文章推送给别人。于是,课间十分钟就能看到班级里流动着一群群欢快的小鱼,他们聚在一起品读着一篇篇精美的小文章,然后再悄悄地相视一笑,这是心领神会的默契,其中的含义只有你懂、我懂。这些欢快的小鱼们,不就是在无尽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吗?
把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张贴在班级的某个角落,也是一种让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到的方法。下课后,三五一群的孩子聚集过来了,他们会猜测“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然后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看一遍,再和身边的同学讨论几句,听的人频频点头之后必定会自己再凑过去好好地研究一番。此时,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注视着这里,这是小作者无声的关切之光啊!
当然,还有许多把文章给人看的方法:读给别人听、制作“我的书”、发表等等。不管哪种方式,都是生命中自然发生的事情,是成长的见证,是自己的内心盛开的花朵。
作文,是为某个人而作的。我的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朋友们……当脑海里出现一个假象的对象时,是不是再枯燥的“文字堆砌”也变得灵动、有趣起来了?当文章被一位位读者翻阅、评论时,作者内心的波澜必将激起更大的创作的热情。于是,写作自然而然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