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部首》第38天。
众,甲骨文上面有太阳、下面三个人,表示很多人在烈日下干活,难怪繁体“衆”上面有个“血“字头呢,原来是来自“日”的变形。简体字取了甲骨文下面的三个人,表示很多人。
第二个,“挺”右上部分、字形象“壬”的一个字,《说文》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善”,认为从人从士(事)、每个人各从其事即善;另一个说法是象物出地挺生,也就是认为下面的是“土”,这个基本上是“挺”现在的意思了,但在《说文》里并没有把“挺”列在此部首之后。
重,《说文解字注》解释字义为“厚”,认为这个字从前面那个发“挺”音,里面的“东”是音。反正我是怎么都看不出来前面那个读“挺”音的字和这个“重”有什么关系!
卧,从人臣。学《峄山碑》时见过“臣”是竖立的眼睛,所以“卧”的本义是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这个意思倒和现在差别不大。
身,《说文解字注》解释的是“身,躯也”,而且说“身”与“躯”二字互为训诂,即互相解释,但躯“主于脊骨”,即通常所说的躯干。
对于这个字,《画说汉字》认为指女人怀有身孕,我认为欠妥,因为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孕”字可以表示。
“射”这个字是左边“身”、右边弓箭,难道指专门射杀孕妇么?连动物都会保护怀孕的雌性和刚出生的幼崽,况人乎?
㐆(读音yǐn,一说读yī),属于非通用字。“㐆”的字形是反写的“身”字。本意指转身,也指归依。
衣,本义是上衣,古人的下衣称为“裳”,合称“衣裳”;外衣为“衣”,内衣为“服”,合称“衣服”。徐文兵在解读《黄帝内经》中曾调侃说现在很多人“内衣外穿”(指的是吊带背心、露腰短裤等),所以导致“不服”(身体生病)。
裘,皮衣。篆书中间的部分即古“裘”字,制毛在外的皮衣,后来加了“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想象一下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场景,老汉即便是被贬至此,也绝不消沉,照样精神抖擞如裘皮大衣上的皮毛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