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曾有言说,溺子如害子。江湖也有许多熊孩子的故事流传,听上去就很可怕。这样明面的溺爱,不分是非黑白对错,虽然是鲜明的佐证,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也少见。
这样的孩子,有谁喜欢呢?即使是父母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只是出于各种缘由甚至是惯性,尽可能地擦屁股而已。
谈到这个问题的契机,是看了一位博主写她舅舅一生的文章。博主的文笔比我好,内容很令人唏嘘,就直接附上链接,免得我的复述不尽不详,对比之下文笔还惭愧不如。https://mp.weixin.qq.com/s/8n11hOp3qd_JzwCBp-cegg
慈母多败儿。
这句话将问题全然归于母亲,定是不太科学和合理的。但抛开涉及到父母育儿问题,这里单看这句话。
“慈”一字,其实从不同的程度来解,便有不同的意思。
一是友善。对他人友善、对孩子友善的人难道一定会养不好孩子吗?能够控制住利己的本性,转而将美好的一面向世界展现的人,不仅要有强大的、消化恶意的内心,还要有真善美的体悟和表达。
二是宽容。宽容是美德,这是从小老师便教导我们的。那么,一个宽容的人怎么就养不好孩子了呢?对孩子的错误坦然视之,不因为自己的情绪迁怒孩子,难道不是一个美好的人应该有的素质吗?
三是仁慈。对物和他人抱有善意,不以卑劣的想法揣摩他人。面对他人卑劣的做法,不让非理性的怒火锤下惩罚的铁锤,而是以正直的心态和处事去面对。
具有这样美好品质的“慈”母,怎会多败儿?
可见这里的“慈”当不是该有的意思,我倒认为可能的解释是“没有界限感”的母亲和父亲。
因为“没有界限”,所以一切坏的事都可以说好,一切当惩罚的事情都可以轻轻放过。但凡有人要揪着这“一点点错处”寻孩子的不是,便是“不仁不义铁石心肠、没养过孩子不疼孩子”的恶毒人家。
表象上看,这是唾面自干、伟大至此的亲爹亲妈,内里其实是缺失了”界限感”的一家子病人。
被溺爱的孩子,说是可怜,是起码一开始时,他大概也是不同意爹妈给他养成这样。只是成了这样,也就只能按这样的方式活着、看待世界、自怨自艾。哪一天再碰上块硬石头,“砰"的一下人生粉碎了,也要带着这样的情绪走。
也是可恨。一开始或许是父母选的,看的世界是这样。但是看得多了,人总会成长,总会变化。被你爱的孩子却不,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严酷”的现实教育他们。而等到父母呵护不住Ta了,自己做主了,就依然依附在父母的身上,不肯下来。
前两年有个教学法很流行,让孩子自然生长,不要责骂他——“他会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早年间,受荼毒的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心理阴影时,总有些责怪父母,“为什么不好好待我?”
不骂或者说明,怎么建立“界限感”?等到下次Ta破坏规矩时,不失去什么,Ta又怎么能明白一件事情的该做与否呢?
且不说这些道理,就光说带孩子的辛苦,一个例子的难题就可以让人反思。
“如果你带着孩子在等末班公交车。车来时,Ta因为冰淇淋掉地上的事情大哭,死活不肯上车。这时候,作为家长,“再买一个”也不奏效,Ta满心都是自己失去的冰淇淋。说道理,Ta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听不进去。公交车司机在催促,错过了这班车,四下荒凉,不知何时才能打到车。你怎么办?”
答案当然是大骂一顿,趁他愣神,拎起娃娃就上车。
他有心理阴影?
当下谁能顾得了那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