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挫折教育”中的“习得性无助”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学生心理的极端问题主要表现有:心理压力大;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焦虑、心里烦躁不安;适应能力差;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等。其中,由学业带来的学习压力,是当前初中、高中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无论是在哪一个学段都有一部分学生成为“习得性无助”的俘虏,让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发现,经过“习得性无助”惠顾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难走出“泥潭”。文中说: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相当普遍。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面对极端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时,我们常常归因为学生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受到“挫折教育”等。但是,教育者要清醒的认识到,“习得性无助”和“挫折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切莫打着“挫折教育”的名义行“习得性无助”之苟且。
“挫折教育”多一分则成为“习得性”无助,那么“挫折教育”的误区在哪里?
1、挫折教育设计人为化现象。教育者和学生每天待在一起,随时都可抓住时机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挫折教育,而勿需人为设计。任何一项人为创设的挫折情境,在中学生的心理上不会造成主观挫折感。对张三进行批评,他能接受并乐于改正;对李四来说这是家常便饭无所谓;而另外一个同学是性格内向且自尊心极强的女生,则经不起当众批评教育。可见,挫折本身具有很大的具体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挫折。当学生不在乎挫折教育了,“习得性无助”就会产生。
2、教育者不能把挫折教育仅仅视为成功教育,要努力追求成功,需要不惧挫折、不怕失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和学校都只强调成功教育而忽略失败教育,我们常常要求每个学生都力争成为佼佼者,但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多的是要忍受学业挫折,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如若平时太强调中学生成功教育,把挫折教育理解为成功教育的结果,反而会让挫折教育走到了成功教育的反面。让学生面对成功案例处处碰壁,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恶果。
3、挫折教育随意化。教师和家长把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漠视美其名曰“挫折教育”,让学生经常面对挫折,教育者又跟不上教育指导,缺少教育智慧,导致学生不能自拔。
面对此现象,教育者又该如何改变?文中给的建议是:善待所有学生,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习得性无助”会产生“失败——痛苦——动机降低——失败”的恶性循环。当儿童面临挫折时,教育者不仅要及时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感受到失败中可能蕴含着成功的契机,而且要鼓励他们相信经过成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具备战胜挫折的能力。每个孩子的天性中都有追求成功的动力和趋向,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会使其树立自信, 今后面临挫折情境时,把注意力放到探求挫折中蕴含的成功契机上, 而不是体验失败的沮丧和无助。
当儿童遇到挫折与失败时, 要归因于“缺乏努力”或“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的内因, 让其相信通过努力或改善学习方法一定能成功。善于模仿的儿童会观察和学会这些积极的归因评语,今后对自己的成败也会进行积极归因,会逐渐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教育者应善于用这种“期望效应”,运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儿童的自尊。只有儿童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们才会为成功找办法,而不是为失败寻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