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朋友聊天谈到孩子,她说起老家的一件事情:一个刚上初中的留守少年,春节放假盼回了外地打工的母亲很高兴,晚饭后他问妈妈,我现在该做些什么呢?母亲低着头看手机,没看孩子一眼就说,你平时学习不好,去多看看书或者做做作业吧,我忙着呢。孩子渴望妈妈关爱的需求没有被母亲真正的看见反而被责骂,让孩子很愤怒,他抓住母亲的衣领把母亲摔倒了,这件事让母亲觉得孩子有暴力倾向,需要治疗。这位母亲没有带孩子去做诊断,而是自己直接购买治抑郁的药让孩子吃。
孩子用暴力回应了母亲的漠视,母亲却以更极端的方式回应孩子,把孩子视为抑郁,擅自买药给孩子吃,这位母亲通过药来掩饰自己管教孩子的无力感,因为她自己内心还把自己当个孩子,等待被看见,潜意识里的她是拒绝做母亲的。所以当面对要承担的养育孩子的责任,她是茫然的。听说后来被孩子舅舅看到药,及时制止了,药才停服。
孩子愤怒行为背后是母亲对孩子长期的情感忽视。我猜想这个孩子可能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得到过母亲好好的照顾和回应,他内心特别孤单,看到母亲特别想与母亲亲近,却被母亲嫌弃和拒绝。 他们母子对话,看似是母亲不经意间的话语,却暴露了母子关系处于断裂阶段,母亲眼里没有孩子,孩子却渴望与妈妈互动,母亲的话语严重伤害了孩子那颗脆弱的渴求母爱的心,孩子感到了绝望才会动手打妈妈,以此掩饰自己浓烈渴望母爱而被拒绝的深深失落。
听来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是这个现象值得为人父母们思考。我当时感觉一阵疲倦袭来,心里极度不舒服,内心仿佛被咔住,因为我自己从小有在爷爷身边长大的经历,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学生时期是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生活比较愉快,不太想家,有时还会故意远离。亲子之间深度的连接是在婴孩阶段建立起来的,错过就再不会有了。也许是触及到自己的内心脆弱处,才感觉特别的累。
当孩子惹大人生气,如果妈妈仔细察觉,一定会发现孩子有没有得到父母很好关注的地方,比如喜欢做些怪动作的孩子,是想吸引父母看到自己,如果父母能看到并与他及时互动,拉孩子坐在自己身边一起聊聊,孩子自然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过后他会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反之,如果父母不去关注孩子,而是推开让他安静一会,或者是责骂,那孩子就会用更剧烈的行为震到你.。
我记得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小男孩4、5岁样子,客厅里跑来跑去,我们在厨房准备饭菜时,突然听见玻璃碎的声音,原来他把茶几上的玻璃杯用手推到了地下,愤怒的妈妈当着客人责骂孩子,他大声哭着说,你们没人与我玩呀。
我想 如果此时妈妈能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拉过来说,宝贝手伤了吗?一定吓到吧,妈妈在呢,别怕,我们一起收拾。惊慌的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因为孩子看到了妈妈与自己在一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此时是你,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也许有的父母还会打孩子。其实这时孩子的内心也在积攒着愤怒,打只会让孩子更逆反。
今天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只有在母爱的滋养下,孩子才会由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个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温柔的语气与愤怒的咆哮会教育出两种不同的孩子。好母亲不是需要有多么高的学问,而是母亲那颗呵护孩子的心和如细雨般的话语在滋养孩子,当孩子感受到母亲时刻在身边,遇到难时,他回头看到母亲的微笑,就会勇敢地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