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回家。
今晨又一位小伙伴离开回家了。
我只能说,一路顺风,早点回来。
本来是一场自然的每天会上演的离别,却偏偏生出了些许生离死别的味道。
是啊,生离可期,死别不可期。有些生离可期,有些生离不可期。
这是亲人离开我的第一顿早餐。
昨日还依稀恍恍如在眼前,只想着快让我清净一下,送别的那一刻也没有太多感伤,只是松了一口气,自己对自己说,今晚可以睡个好觉咯。
睡到自然醒,轻松的按部就班的开始照顾自己。就在坐定吃早餐的一霎那,看着碗里热腾腾的雾气,思绪开始飘忽不定。
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自己感觉幸福,此时此刻就是幸福。
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双手合十。
我不是什么信徒,也没有祷告的习惯。而此时此刻的感觉实在太美妙,我内心应该可能似乎是要用这种司空见惯的宗教仪式,把它深印在我的生命中吧。
无论在外的游子,还是守着家人的孩子;不管奔波千里看望孩子的父母,还是翘首期盼准备丰盛的家人;还有千里有缘相聚的朋友,分隔两地不得见的恋人,不得不出门“搬砖”的成人……
相同的是,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或苦或甜的离别故事。
不同的是,有人因故事悲,有人因故事喜。
更多的是眼下流行的:你有故事,我有酒,能饮一杯无?
我们人就是活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里,故事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我们活过的证明。当观众,看看人家的故事,做主角,演演自己的故事,让人家也看看,凑个热闹。
不论多爱,多恨,多狂,多闹,多气,多悲,多歇斯底里,多伤痛欲绝,多纠缠当下,多活不过明天……一回头,这明天不也活过来了吗?一切终究不过唏嘘短叹,遗憾长叹。
我想让你了解我,倾听我,关注我,为我而喜,为我而忧,为我感同身受。
可你偏偏不搭理我,忽视我,嫌我烦,调头去寻找你的感同身受……
哪有那么多感同身受?
只有孤独是常态,分别是常态,索取是常态。
就好比大家伙围了一圈,每个人面对的永远前一位的后脑勺,然后就不停地走啊走,谁都在渴望前面的他(她)主动扭回头和你目光相接,而无暇分神去看一看背后那双望穿秋水的眼睛。即便累了,也是独自退出,找个角落躲起来,闭上眼睛。
我们总是拼命的去要,到手后又不经意的丢弃,不凝下神来看看自己有什么,只知道自己要什么,追啊追……
我们轻易地离别,轻易地分手,轻易地丢弃,反过来却形容:我们有多么不舍,多么痛苦,多么的肝肠寸断……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扑哧”一笑,这可不说的就是我么?
常态是现实,接受常态是习惯,不接受常态会变态。萌生了个人喜忧的是心态。
各种悲欢离合的心态是人为加工出来的常态。
有句歌词唱的好:
“离别不过只是换一种陪伴”。
离别也是陪伴,陪伴亦是离别。
陪在身边,或许近或许远,
不在身边,或许远或许近。
一念之间……
我感觉很幸福,虽然人走了,心还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