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尽管我们不愿意相信,但生命真的太脆弱,脆弱到只要一瞬间,就能轻易地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1
4月17日晚,17岁少年汤某因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后遭批,母亲载其回家。
一路上,两人争执不下,车行驶至卢浦大桥,母亲将车停了下来,随后暴怒下车,还不忘对汤某一通数落。
没人知道这位母亲到底说了什么,但足以点燃孩子内心最叛逆的一面。
当母亲发泄完,准备回到车里的时候,汤某却从车里蹿了出来,他开始发了疯似地狂奔,母亲察觉不对,就在后面拼了命地追,可还是晚了一步。
汤某就那样决绝地从母亲面前坠落,不带一丝犹豫,也完全不给她一个挽救自己的机会。
这个少年才17岁,他的人生还没真正开始,就这样结束了。
看着儿子从自己的眼前死去,母亲无能为力,跪地,痛哭……那种绝望可想而知。
隔着屏幕,大兴都能感受到母亲的自责和懊悔。
“我真的没有想让你去死”,但这句话,她的儿子却再也听不到了。
如果再给这对母子一次机会,如果在面对矛盾的时候,他们都能再理性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会不会就有不一样的结局呢?
世事无常,生命脆弱,意外和明天真的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2
这场悲剧从发生到结束,不过短短5秒,被传上网后,更是愈演愈烈。
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先是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指责和谩骂。
那些键盘侠里,有骂孩子玻璃心的,说这孩子是来讨债的:
也有指责母亲不称职,说这个母亲活该心痛的: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极少数相对客观的声音:
到底是妈妈的咄咄逼人,还是孩子的情绪失控,酿成了这一无法挽回的悲剧?
如今再去追究谁对谁错,显然已经毫无意义。
事已至此,再多的苛责都无济于事,始终换不回孩子那条鲜活的生命。
面对儿子的死,这位母亲何尝又不是最痛苦的那一个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至于那时不时的责骂,其实更多的还是一时的恨铁不成钢。
只可惜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生活太残酷,一旦选择了,便没有回头路可走,对少年,对妈妈,皆是如此。
逝者已矣,比起苛责,我们能做的只有反思,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3
其实落笔之前,看了很多关于少年跳桥的文章,多多少少都提到了语言暴力,似乎倾向于将矛头指向母亲。
的确,这位母亲的语言暴力是少年致死的直接原因,但比起语言暴力,情绪管理更像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如果在面对孩子在学校里的糟糕表现,母亲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循循善诱;亦或是孩子在面对母亲的责骂,没有冲动行事,而是稳定情绪,等母亲平静之后再谈,或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大兴小时候也经常挨骂,加上我又是个急性子,易冲动,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去死,但最终因为怕疼而收手。
说真的,挺感谢那时候怂怂的自己,没做出什么后悔的举动。
问过身边的朋友,不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太过幼稚。
很久之前,看过一则泰国的报道。
超市里,一对父子发生争执,争吵无果,父亲随手取来一把手枪上了膛,他对儿子放下狠话:有种你就别活了。
谁也不曾想到,儿子竟然想都没想就拿起手枪朝自己开了一枪。
枪声过后,儿子砰然倒地,父母也跟着瘫软在地,伤心欲绝。
光是看着,我都能体会到父母此时的悲痛。
比起和儿子之前的面红耳赤,那位父亲此刻最希望的还是时光倒流,我想他一定不会再和儿子起争执,而是会选择以一种更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
很多时候,悲剧的发生,终究还是绕不过那句“冲动是魔鬼”。
4
我们习惯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亲近的人。
以至于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现在这些孩子普遍个性要强,总有人说他们太过娇气,同时父母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导致了亲子关系日渐恶劣。
曾经的《变形计》,一度揭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所在。
那些孩子之所以叛逆,大多是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情绪管理不当,话还没说几句,就开始剑拔弩张。
亦舒曾说: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每个人都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珍惜彼此的陪伴,别等到失去的那一天,连后悔和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同样的,对孩子来说,也是第一次。
我们要的不多,彼此体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