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因为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子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子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因为十指连心,因为母子连心,所以老母咬指的当下,曾子可以感同身受。
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可以有底气的说妈妈此处的痛,我们可以感觉的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工作、升迁、房贷、子女的教育、我们奔波着、焦虑着,我们觉得自己好忙,没空回家、没空打电话,我们架设的频道太多,我们需要接收的信号太多,以致于我们对父母的这个频道总是调不到一起,忽略了接收。
父母在,不远行,但我们又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于是我们背起包包,告别父母,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父母总是说:“我们没事,你忙你的,忙正事要紧。”
有一个小男孩一天在爸爸准备出门时,向爸爸借十块钱,然后急忙奔回自己的房间拿出扑满里所有硬币,在爸爸莫名其妙之时道出原因:“爸爸,我要用这些钱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陪我吃晚饭。”爸爸面对小孩子清澈的双眼,热切的期望,突然心软的无言以对,只能紧紧的拥抱着小小的身体,点头答应。心无城府的小孩子心里藏不住心思:我希望你这样,我就告诉你,爸爸妈妈老了,象小孩子,却藏着心事,想你陪却隐忍着,不信你突然回家吃顿饭,爸妈一定开心的象个小孩。
小时候,爸妈的陪伴是最好的成长,父母老了,陪伴他们是最好的孝顺。
我们在外打拼,无法常常陪伴在父母身旁,心里会觉得愧疚。赚钱之后,就想着让父母吃好的、穿好的,给他们买东西带他们去旅游,这样的付出会让我们心里好受一些。我们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色难”(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别到处乱跑。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个报纸,顺便在你床上坐一会。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晚上12点,老母亲从七楼跳下自杀了。
儿子流露出的蔑视和不耐烦,让老母亲心生不安,他不知道那个曾经自己抱着长大,对自己无限依恋的小小的你什么时候对自己这么心存戒蒂?她想不通,她甚至不敢向你求解,于是就在那样决绝的一跳中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有人认为,买东西、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
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色难”难在不容易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年青人,去报亭打电话时第一遍先挂了,过一会后再拨第二个电话,报亭的主人很不解,年青人说爸妈年纪大了,手脚没有那么利索了,有一次为了接他的电话,跑的急竞然摔了一跤,于是,从此他和父母约定,一个电话打两遍,让父母不必急,慢慢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小时候蹒跚学步时,父母手牵手的耐性远远不止这几分钟的时间。父母可以几年、十几年慢慢的陪我们长大,而我们现在的付出不及十万分之一。为什么不可以多花几分钟,保持耐心呢?因为他们已经在我们渐渐长大中慢慢老去,我们跑得越来越快,而父母腿脚却越来越不灵便了。一个电话打两遍的约定就是一种体贴和周到的耐心。不用花钱买,不用向谁借,更不需要什么力气,只需要保持感恩的心就够了。
经常对父母微笑,即便是在电话里,也可以让他们听到你的微笑。跟母亲交谈时--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
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初生牛犊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乱闯乱撞,遍体鳞伤时,总有父母不弃不离的陪伴,总有父母无穷无尽的支持。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
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父母越老,就越像孩子一样。
需要很多很多的关心,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就像当初的我们一样。
曾经父母大手拉小手,陪你慢慢的走;而今,我们也要耐心等待,等着父母慢慢的走。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