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是否困难和是否令人厌烦跟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拖延心理学》第四部分
有个朋友去泰国旅游,学会了一句泰语“宅嘤嘤”,他说这是泰国人的口头禅,意思是“慢慢来”。拖延者经常会说慢慢来,那么要想改变拖延,我们依然需要慢慢来。
《拖延心理学》的阅读已经进入第四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拖延这种行为,以及拖延在心理、生理以及内部、外部的成因。我们知道拖延有的时候是会让你受到保护,但大多数时候却会给你带来更为巨大的伤害。
做出改变和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功学教练和工作坊创办人哈葛罗提出了四阶段模式来说明改变发生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心路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无行动力或前改变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有意识无行动或醒悟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无意识有行动阶段。
只有到了第四阶段,我们才会达到养成习惯的阶段,也就是达到不用费劲甚至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到一件事情。只有到了第四阶段,我们才能真正克服拖延,从拖延中走出来。书中给我们介绍了达到第四个阶段的一些方法:
一是对你的个人拖延方式进行清查。
生活中,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拖延的人是很少见的,也就是说有些人只在某一个领域里拖延,而在其他领域里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搞清楚你的拖延是存在于哪个方面的,你就有机会思考在拖延这个表面现象背后,你自己存在着哪些问题,你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当你有了不同的视野,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是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
拖延本身就包含难以达成目标的意思,拖延可以对你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干扰,以至于你几乎很少能够完成你所设定的目标。或者,你最终终于完成了你的目标,但是其间经历了很多痛苦的挣扎。
所以,目标的确立一定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说,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坚持锻炼,这就属于模糊目标。我该如何锻炼呢,每天跑步吗?今天下雨了,我要不要出去跑呢?有可替代的室内锻炼方式吗?这样的目标大概率会从找各种借口拖延到夭折的结果。
因此,制定目标一定要具体还不能太宏大。比如说,一开始的锻炼目标就是每天至少跑5公里,虽然具体了,但很显然也是个难以坚持下去的目标。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从微习惯开始培养起,才是最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是先完成再完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不重要。这就意味着,我们几乎可以只用2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八成工作量,而想要追求剩下的完美的两成,可能需要再付出80%的精力才能达成。
所以,如果你能在每一个环节都放下对于完美的执著,长远来看你一定能够做成更多的事情。当你在等待完美的时机、盼望完美结果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提醒自己:“万事无需完美,只要做到就行。”
当你取得进步的时候,即便这个进步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大,或许也没有达到你想象的那个结果,但是你还是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看一场电影,约朋友逛街,吃一顿大餐,或者读一本书。这些激励带来的满足感会增进你的身心协调。这样,为了再次感觉良好,你就会再次重复这样的经验。
书中说:学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认知上的平衡,不要黏滞在时间中,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黏滞在过去,你就无法享受现在,也不能为未来做打算;如果你黏滞在现在,你就处于当下时刻的控制之中,而失去了跟过去和未来的联系,你也无法从自己的经验中受益;如果你黏滞在未来,你就被锁定在一个幻想的世界,无论这个幻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所能做的就只有计划或者担忧。
现在,看看你是哪个领域的拖延者,从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开始,起步再到跟进、激励,挖掘你的恐惧,了解内心的抵抗,找出你的价值观,让自己拥有“成熟时间”,行稳致远,做一个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