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离开家在外住宿是学校寄宿,那是集体宿舍,一个宿舍里面有6张上下床,可以住12个女生,那时候学校的住宿楼有7层楼高,一楼是食堂,2楼至5楼是男生宿舍,6楼跟7楼是女生宿舍,宿舍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两个厕所,12个人,基本上每天都需要排队,尤其是洗澡,夏天还好,可以洗冷水澡,冬天就麻烦了,没有热水,只能在一楼水室排队取热水,那真的大排长龙,大家都是上课前就提前摆好热水瓶,水桶水盆,应有尽有,按顺序前后摆在水室前占位置,简直可以成一道风景线,每个宿舍都商量好,几个人去食堂打饭,几个人去水室打水,互相配合,男生还好,最高到五楼,女生一桶热水要抬上六楼,有时抬不动,就得分两个桶,那时候抬热水有时抬到想跑回家去,觉得怎么这么惨要这么辛苦。还有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宿舍没有洗衣机,衣服都是手洗,大家都是女生拧衣服都没力气拧干一点,每次洗完晾衣服都是滴滴嗒嗒的象下雨一样下个没完的往下滴水,尤其是12个女生全洗好衣服那场面更是壮观,真像是倾盆大雨。
结束了学校寄宿生活,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住宿,那是公司安排的宿舍,这次不再是十几个人的集体宿舍,这次是两个人住一间宿舍,那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住宿环境,是一个大院,旧式的建筑,一进门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里种满花草,宿舍楼只有两层,鱼我是住在二楼,整个院子都很安静,像极了鱼小时候在乡下的老家,也是一个小院子,院里也种满了花草。这个宿舍楼条件跟学校比起来,令我满意的是终于有了洗衣机,洗衣服终于不用听到滴滴嗒嗒的下雨声了,我现在想起来对它的印象就像是鱼的乡下老家一样,安宁静寂,我在那里生活学会了耐得住寂寞,在那里陪伴我度过两年工作生活的就是那墙壁上绿油油浓密的爬山虎了。它现在只能存在我的记忆里了,而且会越来越模糊,因为它伴随着我的离开也被拆掉重建了。
我的第三个住宿是公司在外租房,那是一段开心的工作经历,我跟另外两位女生同事住在一起,不想吃外卖,就轮流买菜,轮流做饭,工作上也是互相配合,大家在一起工作生活没有勾心斗角,生活上也没有矛盾,和平美好。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租期到,公司也步入正轨,设立了在省城办事档口,也在当地工作室,我们的宿舍变成了高档的商品房,在环境优美的小区里面,比之前住过的都条件好太多太多了,我们工作也开始忙起来,老是不停出差在外,这个小区的宿舍很难再出现几个人聚在一起的画面。它反而像是旅馆,我想起它,记忆里它虽然环境优美,但我从没想过去欣赏它,记不起它的美好,充斥我的脑海里的记忆尽是那些令人烦心头痛的工作和令人想逃离令人喘不了气的工作压力。我离开的那一刻只有释然,没有一丝不舍,只觉得终于解脱了。
之后我回归了家庭,过上了离家上班下班回家的正常家庭生活,我以为我会很开心,因为在外时常想家,有烦恼不开心的时候就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家,现在得偿所愿,过上了我渴望以久的生活,应该很开心才对。可事实上并没有,可能我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还是渴望在外面,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响起,你不应该呆在家里这么麻木一成不变的生活着,你应该继续往前走,路很长,你要继续走下来,不该停滞不前。于是,我又收拾行李往前走了,我想,把自己当作一个风筝吧,飞得又高又远,但身上永远有一条线牵连着家,无论往哪个方向飞,这条线永远都在身上,只要一回头,家就在那里,永远不会走。我想,等我累了,我就回家。
台湾的女作家吴淡如发表过一篇名叫行也欢喜,停也快乐的文章,里面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相信,不曾独自离家生活过的人,不容易长大。是的,我对于这句话深信不疑。我从以前觉得离开家在外生活一定会痛苦得死掉的那种,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适应在外面生活的人,这些过程都是长大的过程。行也欢喜,停也快乐,我也在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