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历史学看作是单纯的时间和事件的记忆,我觉得这不能说不对,也只是初窥门道。
我更喜欢把学习历史,比作谈恋爱
谈恋爱得互知姓名,假若是浅浅的喜欢,爱情也仅限于此。所以我们学历史得记忆时间,事件,假若再喜欢一点,你就得问对方住哪,经历,所以你得记忆地点,人物生平,功过。可了解这么多,你还没真正认识对方呢。
第二个阶段叫相知。慢慢你掌握历史事件的大概,但远远不够,你去了解它的经过,意义,影响 。因为相知历史在你眼中变得丰满。我举个例子,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荆轲刺秦王,可能你了解的只是荆轲刺秦的事件。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嬴政和太子丹在小时是伙伴吗,等到嬴政成为秦王,太子丹因为是嬴政的故友才被送去秦王作为人质,秦王不以礼遇故太子丹故其产生记恨之心,太子丹一直想找机会报复,恰巧秦将樊於期来投奔,太子丹不听太傅鞠武的劝谏不惜以得罪强秦的风险收留樊於期,直到最后的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在场有那么多人想要上殿肉搏荆轲,历史却单单只提了一个医生夏无且,包括嬴政事后赏赐真正只提了一个确有实名的人“无且爱我”,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答案都在史记故事的结尾,这个故事就是夏无且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之下告诉了一个叫董生的人,董生再传之司马迁。所以在场那么多人,也只提了一个夏无且,故事真正的主角就在于夏无且作为故事叙述者突出了自己。各种史书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叙述方式又有不同,资治通鉴对这个故事的叙述显然没有史记的生动,这又是因为什么?凡此种种,都是你与历史学不断相知的过程。你还觉得历史学是单调的记忆吗?
我认为第三个阶段叫交换。你原本知识和新学知识的不断碰撞,在脑海中衍生出新的东西叫创造,历史也会和你的人生产生融合,衍生出一种东西叫哲学。你懂得历史学的真正内涵,化知识为品行,历史学本身带有的内涵之一就是谦卑,司马光上书皇帝修资治通鉴的时候说的是我一生做什么也做不好,只略懂历史,他处理前人的正统论时不认可也不会直接指出,而是说我看不懂,现在人写一本书常把自己的自序写在前面,可司马迁却将太史公自序写在史记的结尾。这个世界上真的没什么人真正说自己懂历史的。学历史不涉及精神内涵就像很多人穿汉服不协调一样,不懂得汉服的设计内涵,穿起来就很奇怪。历史学还有很多很多的精神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直至达到最后的人史合一。
以上是我四年之学的看法,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