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忆漫卷,又见萤火
飞云流转,天光微明,树影婆娑······影片开头的日式田园风光轻拂起一缕清新自然之风,捎带着淡淡的暖意浸润了观影者的呼吸。萤匆匆奔向回乡的路,回忆相随着纷至沓来······二、浮光掠影,洞见萤火
墨绿的森林、黛青的山丘、配以缭绕的林中雾气,深色的色调开片就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种凄婉美的主基调。
随之出现的,则是一人,一个背影,一座孤岛。人、岛、环境宛若一体,落寞冷寂。
而后,影片镜头一转,从萤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刻画了萤成长的过程和心理的变化。影片的首尾相互照应,都用浅色的蓝天、阳光等布景来展现萤身心的发展、成熟。从而展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从容淡雅的日本美学意境,与影片的意蕴、主题相辅相成。
随后,影片开始回忆萤与银相识、成长的过程。
萤儿时不慎误入山神的森林,初次遇见了银。银送萤走出了森林。这次相遇,突破了银认为人类都怕山神之林和其中的妖怪的偏见,让银感受到了萤这个人类女孩的特别、可爱之处,为他们之后进一步的相处铺垫。
而后,影片展现了银与萤在山中游玩、嬉戏的场面。只是简单淳朴的生活,但正是这份纯真的美好弥补了银童年失去的快乐,缝合了他心中的落寞孤寂。这些平凡自然的相处过程为银敞开心扉与萤交往,接纳自己人性的感情打下了基础。
在草地上,萤摘下银的面具,问道:“为什么戴面具?”银初次谈及了自己戴面具的原因:“不这样不像妖怪吧。”刹那间,一片阴翳投射在银的身上。这恰恰说明银作为一个半人半妖的“异类”,从小生活是多么孤寂、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才更加渴望能融入集体,找到心灵的归属。所以他才选择戴上面具,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把自己竭力装扮成一个“真正的妖怪”,但这样的行为却也意味着银选择逃避真实的自己,抛离人性的感情与自我。
“面具”这个道具在影片中被赋予了内涵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们对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产生的本能的恐惧、孤独、焦虑,象征着人们为了融入集体而做出的妥协和伪装。但这样的妥协和伪装却又常常意味着我们要逃避真实的自我,抛弃自己部分的个性和真情。
夏季轮回,季节更迭,萤上了初中。萤与银的关系也不断深化,银心中那股被禁锢的人性的力量在不断的情感冲击中蠢蠢欲动。一个夏日的傍晚,夕阳西斜。在金粉霞光的辉映中,银主动摘掉面具,沉醉在空气里······
时光流转,青春期情感的躁动伴随着萤初高中阶段的过度而愈发强烈。在大雪纷飞的森林里,红玫瑰散落在白茫茫大地。这一刻,天地之间万籁俱寂,别无他物,只有萤与银心中感情的热血如这炽烈如火的红玫瑰般迸发······萤的心声回荡在漫天白雪中:想要见银。银则再一次摘下面具。
在此,影片巧妙地运用了白色的背景来淡化了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只留下人物主体和关键内容。从而把影片的重心和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少年对纯真爱情的强烈向往上,更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铺垫。
三、烟花易冷,泪见萤火
萤上了高中。银邀请萤参加妖怪的夏日祭奠。
祭奠上,店铺林立,人声鼎沸。之后绚烂的烟花秀和气势磅礴的点火仪式更是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但细细品味,这盛放的烟花也不过刹那间的美丽;烈焰照亮云霄,却也意味着它即将化为烟尘灰烬。这一切都似乎象征、隐喻了银和萤感情最后的结局也将在最美好的时刻消散殆尽。
两人漫步于森林月光下。此时周围静谧空旷的环境帮助银完全挣脱了情感、思想的枷锁。此时,银终于能完全卸下伪装,接纳自己人的灵魂,直面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因此,他摘下面具,把它戴在萤的脸上,并在面具上轻轻一吻。
银在肉身即将消逝时,似乎明白了这是他最后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了。于是,他粲然一笑,向萤张开了双手。银在面对肉身消逝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慌恐惧,而是从容不迫地做着自己最后想要做的事。
怎样面对死亡,面对人生,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影片借银这个形象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曾有过怎样不堪的过去,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勇于冲破思想的藩篱,去追求幸福生活,那我们便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若能如此,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便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它。
萤捡起银的面具,走在萤光闪烁的森林中,走向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心好痛,眼泪溢了出来。但残留在手心的温暖和夏天的回忆一定会和我一起吧。”在很多女孩心目中,也许都曾期待能邂逅一位如银一般温暖善良的男孩,憧憬拥有一段浪漫美好的“萤火之恋”。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人和爱情就如银一般不可触及,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幻想一触碰到现实,往往破碎消散。 但这样的记忆却为青春增添了一笔梦幻明亮的色彩,并教会我们直面伤痛与现实,勇敢前行。
“来吧,走吧,出发吧。”又一个晴空万里的夏日,萤坦然奔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