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少年时代说过的话成为青年时代的一道坎,我这才发现,原来说话是有艺术的。
班长的竞选异常激烈,是由五个人争夺一个位置。我自认为开学一段时间表现不错,为老师跑上跑下,为同学热心服务,还结交几个很要好的哥们作为后援,我想我不至于输的太惨。
果然,我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无缘只要第一名的班长,我和第一名差的票数为2票。无缘班长不可惜,可气的是后来我才知道,班级的另一个同学给我下了一个绊子,到处说我坏话。他到底策反了几个同学我不知道,但是他身边的3个朋友肯定没投我。
不应该呀,他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们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可言,无非就是高二那年一次龃龉过后,我们彼此之间的不在言语。
初二在学校住宿,我在上铺,他在下铺。北方冬天的寒冷可不是吹的,那是真冷,下了自习窝在被子里睡觉是最舒服的事情,但人有三急嘛。我从床上爬起来,踩着梯子一步一步往下,第三层,第二层,接下来是直接踩到地上呢,还是踩到他的床上,我犹豫过几秒,但一想到那冰凉地面,踩上去之后带给脚心的酸爽,我果断选择踩到他床上,顺便踩了他的大腿(真不是故意的)他腾的就起来,起来就破口。
人总是带着年少轻狂,傲慢自大,接着凉意壮胆,我丝毫不加掩饰,利用他外貌的弱点,说了一句相当难听的话(现在想来是有点难听)“你长得就埋汰,臭干净什么……”
我挨了一拳,他受了处分,再后来我换了宿舍,我们在初中阶段基本也再无交谈。
没想到造化弄人,高中又成了同学。选举时,他对班级同学说我的坏话,原内容是:“他这个人可坏了,千万别选他。”是呀!我可坏了!
说那句伤害他的话,纯属当时环境的气话,但因此就结了这么一个果,又能怨谁呢?
培根在《论言谈》面有这么一句话:“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了被伤害者的记忆力和报复心。
成年时再回忆年少时的狂言辱语,当真后怕。未成年的人恩怨只是在背后下了一个小绊子,丢的也只是一个校园里的芝麻官。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告诉我们,有的人的报复心可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说话是一门艺术,说一句好话,有的人会记你一辈子;说一句坏话,有的人也会记你一辈子。只不过一个种的是善因,一个种的是恶因,如果你还相信这简单的因果规律,它们各会得什么果你也就明了了。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假如你想引起一场令人至死难忘的怨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让我们记住,我们所相处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高级动物。这是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道的。
中国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证言法师说”一辈子的大事是好好说话“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和父母说一句好话。在我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不知道吃了多少次免费的饭菜,满满一桌子的菜,我没有付出一分力气,却总是喜欢挑三拣四。看见端到眼前的饭菜先闻闻味道,再吃一口。最后大言不惭的指出我认为好吃的标准。我的话就像带着一把毒箭,瞬间就将母亲那满眼期待,热切的目光灼的黯然无神。
当免费的饭菜不在有,换成我给人家做。当别人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喜欢挑三拣四,说一些我不喜欢的话刺激我,我当场就撂下一句,“爱吃就吃,不吃拉倒。”这句话,妈妈也对我说过。
做饭是一个体力活,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一定有感到过劳累,有过烦躁的时候。做好的饭菜,付出过的劳动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而父母最希望得到的肯定,就是自己的孩子。
快过年了,回家了别忘了说:“今年这饭菜真香呀!”
对陌生人说善语。陌生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或许就是从赞美开始,别人的优点就是善语的出发点,这不是虚伪。别人真实存在的优点,由你口中表达出来而已。别人得到的是欢喜心,你得到的是别人对你的好印象。说话的艺术我们还只是一个入门级,这里只能摆出浅显的道理做一个提醒。
多说一句好话,多说一句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