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开年第一个月读了7本书,不多不少,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内。今年的阅读目标是80本,比去年多20本左右。书的类别没有特别的定义,就想着今年 多看一些经典老书。
一月份读的七本书,大都算是新书。主要是当初看到好书,头脑一热就先约了再说,这毛病确实得改,不然今年的计划就泡汤了。
第一本书是蔡崇达的《皮囊》,很早就知道了这本书,却一直搁置着没有去看。后来公司一同事把这本书借给了我,现在她已经离职,并把书送给了我,非常的感谢。
这是蔡崇达的第一本作品集,有点自传体的味道,虽然讲述的多是身边的亲朋好友,但里面穿插了大量关于他自己的故事经历。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起来很悲痛,常常不经意间就被他的文字撩动的心绪难平。而作者又是以新闻媒体出身,所以他的文字调性总让我觉得很冷静,仿佛发生在他身上的残酷事情,都与他关联不大。
但不得不承认,蔡崇达写的很好,很会讲故事。刘德华和韩寒做的序也是一大卖点。第一篇写他的阿太,一位99岁的神婆,多少次让人忍不住掉眼泪。接着是写他的父亲、母亲,总之那是个和千千万万个不幸家庭中相似的其中一个。很多人说,看这本书时常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回不去的地方和来不及拥抱的人,总让人痛心。
第二本是女性职场畅销小说《穿Prada的女魔头》,这算是一本老书,这次出了纪念版就约了一本。虽然是名气很大的作品,倒是第一次看。本书讲述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安迪,误打误撞进入了时尚界以后勇闯名利场的故事,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充满刺激、曲折、虐心的插曲,让我们看到了混迹真实的顶端时尚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说实话,除了漫天频现的奢饰品品牌,狗血淋头的剧情以外,真的不能称它为一本合格的女性必读职场书,倒是能给未入职场的大学生来一剂预防针。三颗星不能最多。
第三本是《舌尖上的新年》,很明显,它与那部火透半边天的《舌尖上的中国》有些渊源。这本书是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原创,特别推出的系列新年特辑。而这次他们聊的主题换成了中国的新年,特别是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真正让你体会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到底有多么的丰富多元、包罗万象,什么天南地北、口味万千,只能算形容它的冰山一角。
但是我想说一点,千万不要睡前看这本书,你会后悔的……
第四本是吉姆·西诺雷利写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全书概括起来就是教你如何包装故事,并把它完美的展现出来,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真的是一门技术活,而且也是个值得认真学以致用的技能。
对于21世纪的新新人类来说,讲故事除了能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还能为你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布琳·布朗这样说道:或许,故事就是灵魂的语言。她的这种比喻,相当的贴切。
第五本来自杜先菊的《新英格兰人文之旅》,本月的惊喜之作,满满的五颗星。很喜欢她的写作风格,文字很细腻,每一篇读起来就像品一道菜,非常的抓人胃口。
杜先菊在书中写了不少新英格兰的作家、画家、哲学家、艺术家等,有很多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对他们的看法。比如梭罗、爱默生、霍桑、凯鲁亚克等,以前都是只知其人或作品,对于生活中的他们,拥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交往过哪些知己朋友,却所知甚少。经过这次阅读,也体会了一件事,了解作者的越多,对他们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也更容易。
同时,她写下的每一篇内容都非常的翔实生动,无论书籍作品,电影音乐,都考据的很全面,同时还配有不少的图片和访问攻略,只捧此书,即可按图索骥拜访任意的地点。因此不得不佩服,她的知识量实在渊博到吓人,那种认真做学问的劲,更是让人自愧不如。
第六本也算是一本老书了,它是先出了台版,最近借着奇葩说的东风在内地重出江湖。书名是《奇葩三国说》,作者是蔡康永和侯文咏,两人都是台湾才子级别的人物,共同点是幽默。
解读三国的书已有太多,它最初是以有声读物面世,受众是台湾的小朋友,所以内容浅显易读,教育意味比较重。这次在大陆出版,不知道是不是重新修订过,加入了不少的职场说元素,不少解说观点也确实够得上奇葩两字,作为一本三国入门读物还是不错的。
第七本是典型的职场畅销书,很多人都向我推荐过它,来自基思·法拉奇的《别独自用餐》。对于一个曾经非常内向的我来说,一直没有读它,就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太过敏了。
这次开始读它,是因为微信群里的一个老师又推荐了它,于是认真的读了一遍。除了作者废话有点多,个别地方有些啰嗦以外,里面还是有很多的观点值得学习和实践的。
特别是关于人际交往方面,作者没有按照功利心的角度分析它的重要性,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组建自己的圈子,让它流动起来,结识一切尽可能有价值、有趣味的人。但前提是要用心、真诚,而不是总想着你能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学会先施舍很重要。
读过的这七本书里,写了其中五篇书评,今天把书单也再次梳理了一遍,算是个不错的开始,接下来的星辰大海,就待自己扬帆冲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