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过年过节的时候学校就会放假,还能吃到美味的食物,能收到各种礼物以及享受家人聚在一起的温馨。自然而然,对于节日就有格外的期盼。
再大一点看武侠影视剧,总会有这样的桥段:男主或者女主在月圆之夜就会有额外的buff加成,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以自己也渴望着能在农历十五的晚上,借着月色升级,把白天干趴自己的大个子统统撂倒。
再后来,远离家乡。从前的冬穿棉袄夏穿纱变成了现空调温室里四季不变的单衣,夏天傍晚的蛙声一片和冬天猫头鹰深沉的哀鸣变成了如今恒定的车水马龙以及清早准时的闹钟,四季变换,时光荏苒,而大多人都只是面对同样单调的生活。
我无意于去无病呻吟地缅怀过去而斥责当下,不论多么美妙的时光都会有残缺,也一定会远去,与其恋恋不舍,不如把握今日。只是如今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了某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社会精细分工而催生的城市一大特点就是稳定。相同的公交路线、地铁路线,超市按时营业,商业街和娱乐广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稳定自然有好处,就像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最可贵的精神。但如果这种稳定是强制性的,就像每天被逼着按时去上课,去工作,压抑着天性向前,长久必将导致怨念。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年七夕时QQ空间流行的一句话:七夕,我给它面子,它是七夕;不给它面子,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周二。
所以大多数人需要放纵,需要狂欢,需要将对生活的谨小慎微变成某个时段的挥霍,而其中金钱方面尤为突出。
所以我们有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二
根据我肤浅地了解,据说当时电商之所以会办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接近年底,许多存货滞仓,急需处理,恰逢双十一光棍节的兴起,打着关爱单身狗的名义,这个节日就诞生了。
去年双十一是我玩得最大的一次,花了小一千大元。大概记得买了一件羽绒服和一袋澳洲奶粉,羽绒服还好,但奶粉给我整整寄了一个月(真是到十二月中旬才寄到)。而且寄到的时候,还没开包装就往外撒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包装被压坏了,奶粉全洒了,跟客服交涉也是等了好久才获得赔款。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个人对网购的热情消退了很多。现在只是需要买一些书或者某些犄角旮旯的工具才会想起网购,衣服能穿就不急着换(当然没钱也是很大一个因素)。所以今年马云爸爸的1000亿目标没有我的贡献,深感惭愧。
昨天我跟室友说,感觉今年双十一没什么动静啊,估计还没去年销售额高。
室友笑了笑说,少了一个你,还有千千万万个他。
三
我并不讨厌网购,也不讨厌双十一,事实上所有的事物和工具在剥去人的参与之后都没有好坏之分。就像去年快播CEO在法庭上受审时说的:技术无罪。
只是我讨厌盲从,讨厌为了博取观众的目光而无休止地刷新下限。就像那些摆在网页上的所谓大促商品,以及“错过今天,就错过一年”。7分钟破一百亿,12小时破八百亿,乍一看确实挺唬人。好像即使全球经济下滑,但中国依旧保持坚挺,不日就可赶超美利坚。
可是像阿里这样一家估值超过2000亿美金的国民企业,给用户带了较为正面的引导吗?或许有,像支付宝的发明以及现在的信用积分都加强了社会的诚信。但相对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说,还远远不够。像苹果公司倡导产品的简洁,美观,实用;像谷歌的开放,自由,对科技的追逐;以及亚马逊的kindle为了用户的阅读体验,偏执到这款电子产品除了看书其他什么都干不了。这都是对用户的引导,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促进社会的某种进步。
同样作为国家来说,在以德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迈入工业4.0之际,而我们还在工业2.0苦苦挣扎。所以我们去国外买医疗器具、科技材料,甚至电饭煲、马桶盖,这都不是一个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所能掩盖的。
很多时候,人们都只是在追逐一种鲜亮的平庸。重视外表而忽略内核,被所谓的亮丽表象蛊惑而盲目自信,可在谈及细节时又踯躅难言。
所以可以试着冷静下来思考,双十一狂欢,需要为了所谓的折扣而买一些没有用处的物品吗?需要在别人疯狂购物的时候觉得自己不买东西就不正常吗?甚至概叹于所谓的销售总额。
希望看到自信而特立独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