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象征性游戏”?怎样把它用在教育中?沈老师提出这两个问题,难倒我了。
皮亚杰为什么把象征性游戏单独成一节?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象征性游戏,出现在脑海里的它是儿童的伪装游戏,也就是自己会把生活中的某种情景扮演出来。它与练习性游戏相比,它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娱乐,而是要解决某种难题。因为儿童在适应外部世界未能满足兴趣和情感需要。例如儿童为什么会伪装自己是医生,给玩具打针呢?因为我们大人常常在孩子不听话时,吓唬他要去医院打针。当孩子自己当医生给玩具打针时,孩子曾经的恐惧会排解。
象征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这些游戏不是被动的,没有教他们玩,而是孩子自发玩的游戏。
皮亚杰总结:象征性游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情感需要。2、认知兴趣。
皮亚杰举了个例子:小女孩询问父亲教堂塔尖上的各种问题,然后她笔直地站在父亲桌旁,并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小女孩在扮演一所教堂。通过扮演课堂,解决心中的疑问。儿童不仅仅是回忆一件有兴趣的事情,而是需要更直接的象征作用,使之能够再现事件。
沈老师问:当6岁以下的儿童问许多问题时,我们怎么做更好?我想,如果知道,就告诉他,不知道就直接告诉他一起寻找答案吧!
这就是我们可以如何运用象征性游戏,参与孩子们的游戏中。这困难很大,我们通常以大人的思维为孩子们安排很多东西。沈老师说,那个爸爸如果能够和孩子一起站成教堂,那才是走进孩子的世界。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说明儿童具有初期的表象。象征性游戏具有潜意识的目的,是儿童跨出世界从现实世界回到自己世界的地带,儿童在创造各种象征,表达儿童生活经验中不能单独用语言来陈述和同化的一切事物。
沈老师问:一个6岁的儿童,总觉得同学在欺负他,事实上经过观察,他夸大了事实。这时候我们作为老师怎么办呢?孩子的心中为什么会觉得同学欺负他呢?在阿德勒人格教育里,缺乏安全感,没有同伴一起玩,或者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皮亚杰的心理学里,是老师扮演欺负他的孩子,让他感觉到同学并没有刻意欺负他,然后微笑着结束游戏。用这种象征性游戏解决了孩子内心的疑惑。
这还真是我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最近阅读罗尔德的故事,他新出的绘本故事里,故事情节粗暴,有些是动物吃小孩的情景,因而我们很多大人不接受,但是问了班上的孩子,却反映很搞笑。他们反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那是因为罗尔德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孩子们在他的故事里找到一些释放的快意。
6岁以下的儿童经常会沉浸在玩具的幻想世界里,自言自语地捣鼓着玩具,大概在那里找到很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