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呆若木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人傻,这个人呆。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上也说“呆若木鸡,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在这最初,呆若木鸡,并非是贬义词,而是至高的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记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见者反走矣。”说的是记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天宣王问,鸡训练好了吗?记渻子说 还没有,这鸡看到其他的鸡,还在比较嚣张。又过十日 宣王 又问好了没有,记渻子说 还没有,其它的鸡对它还在有影响.....直到四十天后,这鸡对其它的鸡都没有反映了,不论其他的鸡如何挑衅,它都没有反映,所有的鸡都怕它了,也斗鸡就无所不胜。这是至高无上的赞誉!
这世界是平衡的。有多大的果,就会有多大的因;有多大的赞誉,就要承受多大的苦难。万事万物,无一不列外。
至高赞誉——呆若木鸡 的背后又是些什么呢?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才能够呆若木鸡,才能够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我想着肯定是要经历很多很多心酸之事,许多大悲大喜之事,才会让人如此绝望、麻木、心死、以至于不怕死。当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些什么呢?有时候,死是一种解脱,但是能不死自然是不死的好。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呐,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了,拿死去威胁他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想死的时候得有多无奈呢,又有多绝望?但是想死去,却又不能死去,那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无助,因有所牵挂,有所不舍,要不然这世界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世界再美好终究要逝去,所以舍不得,有所牵挂,才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永垂不朽?这世界上有几人能够永垂不朽呢?终将化为尘埃,尘埃才是我们的归宿。我们只是舍不得,当有一天我们变得呆若木鸡了,也就无畏生死了,也就身无挂碍了,也就成道了。《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说的是极有道理的,当心无挂碍了,自然就无有恐怖了。有所恐怖皆因有所挂碍。之后 梦想之说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颠倒了也就颠倒了,颠倒又如何呢? 实现了涅槃,于是我们成佛了,成圣了,变成庙堂里高高在上的神佛,他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却接受着世代的香火,他们就这样冷眼看世间的一切变化,悲欢苦乐,生死离别,恩爱情仇,接受着众生的顶礼膜拜。他们也都经历了悲欢苦乐、生离死别......他们看透了,经历的多了,也就麻木了、心 也就死了。然后就剩下看世界悲欢离合的冷眼,不语众生喜怒哀惧,就这样坐着,什么都不说,却又什么都说了。他们说,不用求我、不用拜我,有一天 你们会明白的,都会明白的;不用求我,该经历的,终会经历的,不经历过,即便我说了,也没有用,去吧 去吧,经历过 然后一切也就都明白了,也就好了。不要想着 避过些什么,不论怎么样避,最终都会走向同一个宿命。
看古往今来,哪位神佛不说经历时间诸多磨难,才证得如此果位。乔达摩.悉达多,他贵为太子,一国未来之王,他享受了世间极致的奢华,却也看到了世间 极致的丑陋,或许也还没有看到,只是心有所感,便出家求道,欲寻求一条超脱之道,最后他成功了,或许说 他应该是成功了的。可是 我们都不知道他在这过程中吃了多少苦,承受了多少,我们只是在佛经上面看到一些,在那苍白无力的文字上看到一些,但是我们不经历过,根本就无法想象。
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谁能够不经苦难而走向彼岸。一切都在慢慢的前进着,蜕变着,只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眼睛看不到。
任何轰动一时的新闻,都是过眼烟云以后的一行字,甚至一行字都轮不上。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而人的一生也是一样的,有的人的一生 最后就是那么三两个字就结束了,甚至都用不上那三两个字,一生也就结束了。我们只是知道他从锦衣玉食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乞丐,要到街上乞讨度日,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子 一下子变成一个苦行僧。一个人去求道,披星戴月、一路荆棘,甚至饿死 然后是一个牧羊人救火了他,他经历了太多,可是只有那么一点点记载,对于其他人,他的记载已经算是多的了。就这样 苍白无力的文字下有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呢,谁都不知道,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经历,经历了才知道,才会懂得。最后他一坐九年,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历了太多,他还不够明白,所以需要九年的时间来消化,甚至更多的时间才消化了,我们都知道 九 是一个极数,九之后又归零,他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生死悲惧才要用这么多的时间来参悟,才想明白。
经历了太多的人,心都会渐渐麻木,不论是谁,或许会留有一丝执念,但是执念过后呢?执念过后就去是心死。最后,呆若木鸡。经历世间极致苦,若不成佛便成魔。
呆若木鸡,看似时间极高的赞誉,却实在是经历了世间的太多 太多悲欢离合 生死离别,大喜大悲。这,其中的滋味谁能够说的清呢?
呆若木鸡,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