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看《血战钢锯岭》来着,但是由于种种时间原因以至于在影片上映1个月后才赶上了一场2016至2017的跨年午夜场。并没有出于什么特别缘故,只是觉得它应该是2016年结束的一个符号,或是我某种情绪所寄托的意义,或许也是想2016年在形式上让我觉得更加完整。
最后的结果是它确实让我度过了一个得偿所愿的跨年夜。
关于这场电影的制作后絮,此处并无太多赘叙。一则是因为梅尔·吉普森确实太让我痴迷,从《勇敢的心》到《启示录》。二则是因为电影在于舆论上的一致好评。
各类电影相关网站上影评很多,从它的制作到分镜头解释,从电影的艺术高度到人物的情感宣泄,从故事的背景刻画到它于当下社会所传达的重要意义,各家所言,百花争放。但归根结底是褒多贬少的。
而今天我所要讲到到的却可能又与其他不同,我姑且称之为于无声处响惊雷。
一、雨果·维文
这个脸庞瘦削的老男人,一举一动间全是戏,眉眼手脚无一不透漏出一个酒徒的失意与放纵,还有就是骨子里对过去的深深忏悔和痛恨。
片中在家中的晚宴上,当主角的兄弟身着军装出现在餐桌时,雨果·维文作为父亲从起初的嘲讽到最后心中深深的挽留、痛恨、愤怒、无奈,仅仅用了一个动作就完美表达——
他说话停顿间那颤抖的下唇。
一举一动俱是戏,在影片的前半段,是大量的文戏与铺垫,而到了雨果·维文这里,他仅仅用嘴唇就已经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离别的惋惜与不舍表达到淋漓尽致。
二、山
影片一开始就在讲山,那是故乡的山,从年幼的兄弟俩爬山到与恋人一起爬山,伴随着和煦悠扬的音乐,将和平的美好从无声间释放至观众心灵。笔者当时看到恋人俩于山顶拥抱处,随着音乐只觉得自己心都快化了。
故事片名为《血战钢锯岭》,钢锯岭也是一座山,只是这座山充满着毁灭与死亡,无处不在的残肢死尸,附于主角衣服上的蝇虫,于战场上肆无忌惮的硕大的老鼠。
两山之隔,即是两个世界,战争与和平。
这个世界正面临破碎,而我想将这个世界缝合起来,主角如是说。
三、日本
日本人在片中是疯狂的所在,战场上发疯一般的冲锋,将官们无声的切腹自杀,士兵穷途末路时仍手持炸弹诈降试图与美军同归于尽。
但片中有一个画面一闪而过,主角误打误撞进入日本地道大本营时,见到的一个吊死的日本士兵。请注意,这位日本士兵脖子上缠着绳带并不是倒在地上被人勒死,而是悬于空中上吊而死。
都说日本人疯狂,但是面对战争,面对死亡,人性中对和平与善的追求,对战争与死亡的痛恨并不会抹灭。这恰恰比“手撕鬼子”之流要高明太多,是对于敌人、对手的客观认识与尊重。
影片以一个个对比铺陈开来,无论是美国国内的和平与钢锯岭的战火硝烟;无论是故乡的山与战场上的山;无论是主角前半段的“懦弱”与后半段的大无畏;无论是前半部画面的明亮温暖到后半部的迷蒙难明等等。片中再三提到信仰,甚至国内已然以信仰教育进行此部影片巡展的活动。其实有时候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跳出众人皆知皆传的框框,是否能看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