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图书馆看见比尔•波特的《黄河之旅》时,还是有些惊喜的。当然,我也就毫不犹豫的将其带回了家中。
于是,这本《黄河之旅》成了我读过的比尔•波特的第三本书。
大约十六、七年前,或者十七、八年前,也是在南京图书馆的书架上,我无意间看见了一本《禅的行囊》,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本书里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仅是被书名所吸引,我便将其从书架上抽了出来……
即使过去了那么久的时间,我都依然记得,在读《禅的行囊》的过程中,我一直心潮澎湃。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对我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的书。
仅举一例,在读《禅的行囊》之前,我也有出游,但是,那种出游和读了《禅的行囊》之后的出游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读过《禅的行囊》之后,我开始记录每一次出游的旅行过程,开始思考每一次出行所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习惯了文字记录的朋友一定都能意识到在将旅途上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中那种思想上的感触和因挖掘而迸发出的欣喜吧!
从此,我也就记住了比尔•波特的名字。
之后,还是在南京图书馆,我又借读了《空谷幽兰》,是此我又了解到,即便现代社会,依然是有一种人在追求着于普罗大众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们隐居于像终南山这样的高山幽谷之深入,努力保持着同物质化生活的距离,他们不被现今物欲横流的污浊空气所侵蚀,他们继承着从远古的许由、巢父以来所惯有的精神净洁,他们不仅有道士、和尚,还有凡人;其中不仅有男人、还有女人……
无疑,这本《空谷幽兰》带给我的思考也是非常之多的,它让我开始对着“镜子”试图看清楚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至于这本《黄河之旅》,它的力量可能没有《禅的行囊》、《空谷幽兰》那般巨大,但做为一本文化探索的旅行著作,它依然是出众的,依然具有一定的深度,依然是非常值得一读。
比尔•波特,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怀揣着对中华文明的无限景仰,以常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从黄河的入海口,一路向西,寻求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源头……
要知道,外国人在中国的旅行远比中国人会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比如,中国的一些地方是不允许外国人涉足的——书中,比尔•波特记录了自己被涉外警察的“警告”、“罚款”和“限时离境”。
看到他在旅途中相机被偷,我也不由生出同命相连之感——没有相机怎么能够完成他的宏大旅程呢……
所幸,就在比尔•波特极大可能功败垂成之时,却又奇迹般的成功站在了“黄河源头”的牛头碑前。
“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国人的繁衍生息,更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可以说,对比尔•波特的《黄河之旅》的阅读所产生的价值远在这本书的有限文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