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气度”;“这个人有教养”;或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个人修养太差”……那么何为个人修养呢?
培根在《论美》中指出,形体之美胜于容颜之美,而气质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而人的这种气质跟一个人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古人说:“君子不可不修身”. 又云:“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良好修养乃立身之本. 同时,个人修养还往往影响其事业的成就。
修养高的人,和善谦逊,心胸宽广;
修养高的人,擅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修养高的人,追求精神境界而非物质满足;
修养高的人,成大事不拘泥于小节。
我们汲取修养最多的来源是知识, 在知识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接触陌生的人,经历不同的事,体会更多来自社会的教育。
比如我前几天逛街的时候,在停车场看到管理员不耐烦地催促着两位停车人员,一位和善地回应着,另一个就是大声叫嚷着顶撞。如此情况,究其根源,还是自我认知不足,把自己活在一个小世界里,不断放大自我主导的想法,认定“进入停车场的车要听从指挥”、“我付费,你赚钱,你就应该服务我”……这样的思考背景,极易导致矛盾的发酵,引发指责与争吵。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接受良好的知识熏陶,就会对不同的人和事具备深层次的了解,遇到与自己处事相异的情况,会先行感知表征不同的内在缘由,尽管经历有限,但是比起抱怨和唾弃,更喜欢慢慢咀嚼人生的意味。
对于异国他乡的一些习惯,我们都有过不能理解的地方:我不慎将鞋子掉进水里,四川的朋友张口一句“孩子掉水里了”;清明节,我家乡要吃饺子,山东的朋友就吃煮鸡蛋……随着书籍的阅读量和出行各地的经历增多,越发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本认为的“怪异行为”也只是习惯不同,观点不同,知识背景不同。
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事情的表达从不清晰走向清晰,看法从绝对性走向相对论,角度从表征走向内在,思维方式系统且立体,解读行为个性的同时认知自我局限。
理解与包容
掌握丰富知识的人,能够结合大量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会因为一个小的得失或某一个评价掉到情绪的陷阱中,而是关注于系统的发展。总结自己暴露的问题,发现需要提升的部分,不是以压抑自我的方式为代价,也不否定自我,否定他人,而是跳出一个细节,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这种思维方式恰恰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演化出来了个人修养的一大特征——理解和包容。
谦逊与随和
有人将知识面比作一个圆,知识量的不断累积,致使圆的周长变长,圆的面积加大,认知的世界也随之变大,越发衬显自我的渺小。就像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的鸡毛(陈江河),身在陈家村时,以为这就是世界,离开了以为义乌镇是世界,当他乘上火车,遇到大学生,,发现还有中国,中国以外还有世界。而且,物质的交换,不只是陈家村里的 “鸡毛换糖”,还可以换 “笔”,甚至是“鸡蛋”,随着知识的学习,鸡毛真的飞上了天。飞过了太平洋到了欧洲,到了世界。所以懂得不断学习的人,会用一种谦恭的态度面对世界,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锻造个人修养的又一大特征——谦逊与随和。
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经历的感悟,我们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越发透彻。知识量的累积撑起内心世界的丰富,比起外在的光鲜亮丽,人生的注重点在逐步倾向于“内在”。享受品读历史的自我思考与提升的快乐,研究科普原理时突然间大彻大悟的兴奋,这种享受会刺激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周而复始,良性循环,比起那些内心空荡荡,靠外物充实魅力,抓人眼球的同龄人,他们的魅力就体现在“内涵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