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 马克思的名字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在亲朋好友,特别是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一个名字“摩尔”,知道的肯定不多。世界各国人名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他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但他在伦敦流亡期间与贫苦儿童之间的友谊,熟知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这本长篇小说根据真实的历史材料,描写了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伦敦生活时期的一个侧面,再现了马克思的光辉形象。
故事围绕着童工们反对工厂主剥削压迫的正义斗争展开。马克思启发童工们的阶级觉悟,彻底揭露厂主的卑劣行径,并且引导由流浪儿组成的“乌鸦团”走上正确的道路,跟“蜘蛛”等吸血鬼勇敢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马克思家的一件艺术珍品“塔默林”进了当铺后不知下落。“乌鸦”们跟踪寻觅,机智地使珍品物归原主。
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马克思讲的童话故事,既饶情趣,又富启迪意义。
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来自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沉闷的气氛令人窒息;而在书的结尾处则写道:“未来国不是虚构的。人们一定会找到一个会通向这个国度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漫长,荆棘载途,他们一定会把魔鬼从世界上驱逐出去----永远地----就象勒克尔师傅所做的那样。”作者无疑希望以此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努力奋斗,黑暗终将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
1.一月,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大英博物馆新开的图书室里座无虚席。马克思在这里每周工作好几天,大多数情况下一天八个小时,有时甚至十个小时,因为这个图书室的藏书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目录完备。他为了撰写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而在这里找到的大量材料,以及伦敦对于观察资产阶级社会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促使他对自己迄今所做的研究重新加以考虑并扩大研究的范围,此外,凡事推动当时的时代前进的东西都使他感兴趣,而且兴趣还不小。他坐在那里,被高高的书包围着,同时也是被书保护着,他仔细地进行检查、比较、写作着。对于每一部读过的、有价值的著作他都写一份摘要,一份概括性的内容提要。以后他可以借助这些提要随时迅速地在这浩如烟海的材料理出头绪。
只有知道马克思为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读了不下一千五百本科学著作,并写了内容提要,才能认识到,这个德国人民最有天才的儿子也是德国人民的一个最勤奋的儿子。
2.然而图书管理员尊敬他的博士不仅是因为他富有同情心,带人诚恳。他爱这位博士,尊重他,首先是把他作为一个堪为楷模的读者。象德国来的马克思博士这样多才博学,这样专心致志地工作的人,在这里找不出第二个。每一件小事都能使阅览室里的许多读者分散注意力:每当一本厚书咚的一声掉在地板上,或者有人不小心把门弄响了,他们又要伸长脖子瞧瞧。
对于马克思博士来说,在阅览室里只有工作,什么也打搅不了他。他甚至常常连通知闭馆的铃声都没听见。
3.利特尔洛克用运书的手推车把整套整套的杂志运来,毫不迟疑地把那些装着零散的宗教传单的盒子或者刷刷作响的大部头旧书送来,把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每一种新书都首先给他拿来。这位博士什么书不需要啊!要把这所有的东西都细细领会一遍,他得有多么惊人的记忆力!从来就没有马克思不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这一点最使利特尔洛克敬佩。
有一天,博士订了埃斯库罗斯悲剧的一种版本----当然是希腊文原本。第二天他又借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又有一次,马克思仔细地阅读莎士比亚的新版本,利特尔洛克发现他那双黑眼睛兴致昂然地闪闪发光。有一段时间,他需要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法文的文学著作,第二天又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他无论读什么书几乎都不用字典。
“哎呀,我的天哪!你懂得这么多语言?”老人问。
“这是不难理解的!”摩尔心平气和地回答,丝毫没有沾沾自喜的痕迹,而对许多在博学多识的圈子里打转转的人来说,沾沾自喜正是他们的本色。“要想对事物进行彻底的研究,就不能依赖翻译。”
4.利特尔洛克摇摇头。“压根儿就没有您不感兴趣的东西?就连数学你也读!”
“您说对了----没有我不感兴趣的!”摩尔微笑着,“我的精神可以在数学中得到休息。”
利特尔洛克目瞪口呆。摩尔怡然自得地笑着:“我特别喜欢代数。掌握一门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它的规则却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实在了不起。因为在其它的科学领域里,一开始就存在着人类的思维。”他沉思着说。
5.“书籍是我的奴隶,我只同意人类有这样的奴隶。它们要按照我的意志为我服务。我把最重要的地方画出来,以便今后查找时不必费劲就知道在什么地方。在大多数人那里书籍只不过是装饰品,不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