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聿 2017年3月29日
今春似乎较去年冷。也不知现在是仲春还是暮春,反正夜间不穿上毛衣毛裤便不能入睡,不知是天气真的变冷了还是我真的老了。不过,今春的“按时停暖”之举,倒是给“以人为本”这个动人(冻人)的口号和时髦的“供给侧改革”加上了一个很难看的注解。
入睡难,倒是有利于神游八荒,于是想起了一首《春之歌》。它不是门德尔松那首无词歌,也不是小约翰•斯特劳斯那首圆舞曲,而是朝鲜民歌。
我初见这首歌是在1968年,它是当时民间流传的歌曲集《外国民歌200首》里的第106首,三拍子,旋律十分优美,其中文歌词由田汉夫人安娥译配,与音乐浑然一体,宛若天成。我1969年去黑龙江军垦时带了小提琴,心中也带了十几首外国歌曲,以苏联的居多,也有朝鲜的,《春之歌》即其中之一。那时,我晚饭后常到连队宿舍附近的林中唱唱这歌;中耕时节,我也常坐在拖拉机后面的中耕机座位上,唱唱这歌。
音乐是不死的,我如今每当听到这歌,都仿佛看到了16岁时的我。生活告诉我们,就是唱歌的人死了,好歌仍会永存。音乐又是超越利害的,套用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的话说,歌唱等音乐活动也应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活动。
无论中朝两国之间如今有什么恩怨情仇,好歌毕竟都能超越时间与国界。唱哪个民族的歌,并不等于赞同该民族的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德国歌曲《莉丽•玛莲》(Lili Marleen)在二战中获得了敌对各方士兵的共鸣,就是一例。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还演奏了《国际歌》编配的军乐曲(只是节奏带上了党卫队的机械味),这又是一例。
唱《春之歌》的歌词“遥想当年,乙支将军,率大军赴战场”,曾引起某些国人的非议。乙支全名乙支文德,是公元7世纪初的高句(念gōu)丽古国名将,于公元612年率军打败了隋炀帝的讨伐大军,被视为民族英雄。出于某种考虑,这句歌词曾被删改,据说是为了防止美化敌酋。但是,当时的高句丽只是隋朝的一个割据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那一战至多也只能算作内战,而乙支文德的功业亦不逊于岳飞。许汉人歌唱岳元帅,不许朝鲜人歌唱乙支将军,这就不讲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