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地把《傲慢与偏见》看成爱情故事,讲述婚姻应基于爱情的基础,不该掺杂其他的东西,否则将无法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幸福,我想这未免太过简单。
伊丽莎白在回给舅妈的信中答复她不会与威克姆先生交往,并坦言威克姆先生已有了新的恭维对象,但她竟然不难过,只是妹妹们对此愤慨不已。对于妹妹们的行为,她称之为她们还太幼稚、天真,不懂得有伤生活体面的信条:“美貌青年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
达西、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倚仗着自己的权财,摆出势在必得的施舍姿态。然而伊丽莎白却都拒绝了。是因为她不好权财么?不见得。伊丽莎白与舅舅、舅妈游览彭伯利时,大家都在感叹庄园的豪华。目睹了达西的实体财富,她内心的小声音在说:“要是我答应了达西的求婚,现在就是这座庄园的女主人了。”并为这个念头沾沾自喜。也是从那以后,她对达西的偏见开始瓦解,并慢慢爱上达西。
文中随处流露着婚姻、人际交往都需门当户对的价值观,却又无处不在反对、讽刺着这种观念。大概在旧的封建礼教中,人都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家庭、群体的形式存在。因此,达西在向伊丽莎白表白情感时说:“我克制来克制去,实在撑不住了。这样下去可不行。我的感情再也压抑不住了。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多么敬慕你,多么爱你。”。他的内心挣扎于感情与礼教,贵族身份的他自认为实在不应与低贱出身的她有所交际,可内心真实的情感却不再受到理性的束缚,一再泛滥,无法控制。最终情感说服理性,冲破了礼教、世俗观念的束缚。伊丽莎白对于这样的表白愤怒不已。但当伊丽莎白发现自己不再对达西抱有偏见,甚至开始慢慢喜欢他时,便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了羞耻感,以及一点点的埋怨。由此可见,她的内心也是在乎门第之差的。在妹妹要去布赖顿时,她试图说服爸爸阻止妹妹。她说,妹妹是一个放荡的、喜欢勾三搭四的女生,她去了布赖顿,没了束缚,必然会失了姿态,给家族丢脸,也因此会连累到其他姐妹们的出嫁。伊丽莎白的担心是对的,妹妹莉迪亚去了布赖顿后与人私奔了,贝内特家因此成了颜面尽失的家庭,人们纷纷议论这必然影响到贝内特家其他女儿的出嫁。而伊丽莎白也因此事愈发忐忑达西会不会因此而更看不起她的家庭,会不会不再喜欢她。
故事的结尾,贝内特家的小姐两个嫁了良人,一个因为自己行为不知检点(或是不把教条礼信放在心上)导致婚姻走向衰竭,一个因为两个姐姐嫁得好而一改以往陋习,不断进步,更专注于增加内涵。
这样看来,仿佛真正的爱情果然能冲破门第,而婚姻必须建立在真正的爱情上才会长远幸福。然而如果达西没有钱财,无法帮伊丽莎白摆平妹妹私奔的丑事,伊丽莎白会彻底消除偏见并爱上他么?宾利如果是个穷小子,他搬来小镇,贝内特太太会要求贝内特先生去拜访他么?会不惜让女儿生病也要把女儿推向宾利么?同时,如果简与伊丽莎白不够漂亮,宾利和达西能注意到她们,并发现她们其他美好的方面么?
婚姻,不仅需要爱情,更需要经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