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真正会阅读的人
在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我是一个对阅读一直抱有某种矛盾的焦虑感的人。一方面,我知道阅读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我们从小到大已经无数次地从老师名人那里得到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终身受益。另一方面,在从小学到研究生的19年学习生涯里,读书却一直是像是一个戴在我头上的金箍,不读的时候,有种负罪感,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读的时候又感到自己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如此渺小和无知,巨大的心理压力总是让读书的过程充满了痛苦,面对永远读不完的书,又看看自己缓慢的进度,越发感到头绪烦乱。
回想起来,自己虽然上了这么长时间的学,但是算下来除了看过学习需要的教材,自己并没有读过多少书,而每当别人一听见自己的学历就高呼“高材生”、“文化人”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惭愧的。
以前总觉得是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获得了研究生学历却没有达到与之相匹配的学术水平?读研的时候常常有很多内心崩溃的瞬间。比如老师说,要理解西方现代哲学首先要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要读懂黑格尔首先要读懂康德,而康德哲学讲的问题又是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而西方哲学根本问题涉及的基本概念精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巨大的知识背景支撑,想要真正读懂随便一个西方哲学家的一本著作都是很艰难的。而老师又说了,我们之所以看《精神现象学》《纯粹理性批判》这种经典著作觉得难读,是因为翻译出了问题,中文很难准确表达出德语的那套严谨的语言系统,而要读好黑格尔和康德,最好是读德文原著!每每想到这个做哲学的逻辑,对于我们这类没有多少专业基础,更没有多少语言基础的人来说,想要研究清楚一个哲学问题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整个研究生阶段期间我都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挣扎,感到做学问尤其是做哲学的学问好难,需要看的书太多,而自己看过的少之又少,关键是即便很努力的看了,还很多都看不懂!
今天看了本书才知道,我以前之所以在读书这件事上这么压力山大,一方面是哲学本身确实难学,要达到哲学研究的水平就要求的达到很高的阅读能力,就是书中说的阅读最高层次——主题阅读。书中也讲到主题阅读很难,首先要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并搜集到所涉及到的相关书目就已经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了,然后要从这些书中找到跟你的阅读主题相关的章节,并试图准确理解,和那些作者达成共识,再从这些言论中厘清要说明的问题,再把这些问题中的概念界定清楚,最后通过辨析客观的呈现出来。如果能做到这些,基本就能算是完成了一项学术成果,而作者也说了,这里的每一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阅读者的理解力、梳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我们似乎真的缺失了对阅读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也提到美国的教育对阅读能力也有过这样的误解,认为阅读能力就是识字的能力,人到中学以后已经完全具备了这种能力,到高中这种能力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因此不会再有教人如何阅读的课程和训练。但当我们进了大学要写论文时才发现,我们并不懂得如何读书和研究问题。
这本书如作者自己所说,就是这样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它纠正了我们过去对阅读的一些误解,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只能用一种方式,一个速度来阅读。作者在书中很细致地论述了面对不同种类的书应该如何阅读,阅读可以达到几个层次,如何利用阅读工具以及如何做笔记,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证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值得在阅读实践中应用。
我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增进理解力。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理解力,而理解力越强,阅读的质量也会越高,达到的层次就越高,人的心智也就越成熟。30岁以后,人的生理机能达到顶峰并开始走下坡路,而心智却随着理解力的增强在不断发展。
掌握阅读的技巧,学会阅读,善于阅读,是步入中年的我们最值得发展的能力,也是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最重要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