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返乡(三)
这天李氏刚送走儿子去学堂,街上突然响起了枪声。李氏一阵心惊肉跳,她开始担心两个孩子的安全,害怕兄弟俩再遭遇不测,那样日子就没法再过下去了。还好,这种担心只是一闪而过,她又立刻想到张家是有地道藏身的,孩子们读书一直是躲在地道里的,很安全,没必要担心。
街上枪声还在响个不停,可李氏与女儿花花却找不到藏身之处,娘俩又开始慌了手脚。她一家是刚来到此处居住,事先并没有打听是否有地方躲避危险。李氏赶紧跑到大门口拿根木杠顶住大门,然后站到门后倾听大街上的动静。
此时街上枪声仍然响个不停,接着又听到汽车的轰鸣,还隐隐约约传来小鬼子伊里哇啦的怪叫。李氏的心再一次提到了嗓子眼,她下意识地捂住了小女儿的嘴,生怕她发出声音引来了鬼子。大约半个小时过去,街上渐渐恢复了平静,枪声也已远去,李氏这才松了一口气,领着女儿花花走回屋里。
娘俩刚刚坐下没多会儿,大门上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李氏刚刚放下的心再一次紧张起来。她两只手不停发抖,脸色蜡黄,正在不知所措,门外传来了说话声:“弟妹,别害怕,我是你邱大哥。我来是奉命看望你们娘几个的。”
李氏一听说话人是老邱,紧张的心立时平稳下来。她打开大门,老邱立马走了进来。
老邱说:“弟妹,受惊了吧?刚才的枪声是我们武工队与小鬼子交火的枪声。我们看到炮楼小鬼子在集结,猜到他们肯定又有大动作,不知又要去哪里祸害我同胞,我们武工队便很快组织起来袭扰他们。目的是拖住他们的后腿,打乱他们的行动计划,为前线抗日武装争取战机。这不,小鬼子被惹恼,与我们游击队交上了火。我们不怕小鬼子,我们到处都有隐身的地方。时机对我们有利,我们就打一阵子;对我们不利,我们就跑或躲进地道。敌人拿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这不,小鬼子去前面追赶武工队去了,我却在他们身后出现了。我这会儿是奉命过来的,指导员担心你们娘几个找不到藏身的地方,听到枪声害怕,所以派我来看看你们。也是,你们一家刚搬进这个院子,事先也没人交代说这个院子里有地道,你们听到枪声找不到藏身的地方肯定吓坏了,是不?‘’
李氏说:“的确吓得不轻,你想想,万一鬼子一家一家搜查怎么办?没地儿躲,没地儿藏,那不只有束手就擒嘛?”
老邱说:“还好,幸亏小鬼子这次不是进村扫荡,只是过路。”
李氏说:“多谢你们费心了,尤其是你邱大哥,我们一家来这里没少给你添麻烦,你也没把我们一家当外人看待,大事小情都关照着,真是我们一家的恩人!邱大哥,现在没事了,你就屋里坐一坐吧,我有话对你说。”
老邱说:“啥事你说吧,用不着去屋里,就在外面说说就可以了。‘’
李氏说:“是这样,孩子他爸走了,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在此我们举目无亲,日子将来会很不好过。我们娘几个商议好了,准备回老家去。那里有我们的亲人与乡邻,有事能互相照顾。而这里就不行了,除了你和老东家之外,就没有可交往之人。再说了,我们也不能有什么事都去麻烦你们两家吧?”
老邱说:“对你们回老家这件事我也不好说什么,主意你们定。按理说住在这里不如回老家,在这里你们是外来户,是逃荒到此落脚的,多有不便,回老家是明智之举。可眼下孩子都小,老陈走了,回家的路千里迢迢,路上有个磕磕绊绊谁来照管?还有,眼下正值隆冬,根本不适合走远路。依我看,你们现在暂且住在这里,等明年开春再走不迟!”老邱说到这里停了停,用征询的眼光看了看李氏,然后接着说:“张二少爷,不,是指导员,他让你们一家搬到此处居住其实早就料到你们娘几个会回老家,因为他明白,老陈一走,撇下你们孤儿寡母住在远离村庄的林地上多有不便,肯定想到回老家去,所以他提前让你们搬家,住到他家附近,方便照顾。只有这样你们娘几个才会安下心来,不再多想别的什么事。
“可今天你们突然打算回老家,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更不能拦阻。你们既然确定回老家,那就等我瞅个时间向指导员汇报一下,听听他的意见,看他怎么说,到那时走与不走再做定夺,好吗?”
李氏说:“好好,听大哥安排!”
老邱又交代了别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告辞回家。
李氏在老邱走后想了许多,她总觉得今后在此地长期住下去不太妥当,一个失去丈夫的中年寡妇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在远离故土的异域他乡肯定会招至不少是非,吃了亏也无处申诉,更不会有人为自己撑腰出气。原因是现在是乱世,到处打仗,人们都自顾不暇,那还有闲心照管一家外乡人?还是早走好。可眼下天太冷又不能动身,只有等到来年开春才能走。可眼下离开春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怎么过?总不能就这样闲在家里干等吧?整天闲在家里那也不是办法。要不去张府寻个差事做做,这样有点事干还好打发光阴,也省得在家胡思乱想。可转念又一想,自己从来没去过张府,也不认识张老爷子,张老爷子肯定也不了解自己,见了面怎么说话?她又想到了老邱。老邱答应去张府汇报自己的事,也不知人家什么时间去,这时候又不能去催促人家,那样做就好像不相信人家似的,不妥。
此时的李氏开始感到左右为难,她想到了丈夫,觉得如果他还活着自己哪能受这些难为?她看看小女儿还那么小,又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女儿花花看到母亲哭了也跟着流下泪来。李氏抱起女儿,娘俩哭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此时太阳已经偏西,李氏这才想起两个儿子很快就要回来了,还要做饭给他们吃,她便擦干眼泪,放下小女儿,然后走进厨房生火做饭。
(待续)
”